教育的繁荣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了音乐课堂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小学音乐课堂为切入点,研究了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优势,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意义
(1)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属于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和课程进度被动学习,整个课堂呈现出无聊的状态,音乐的快乐学习环境逐渐成为机械教学状态[2]。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小学生摆脱被动听力模式,形成听力、学习、观看的整合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收集与音乐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教材以外的音乐材料[3],通过设置音乐欣赏课程开阔学生视野,达到延伸学习内容的效果,打破传统学习的局限性。
(3)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活跃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材料的展示,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感官上受到双重刺激,有利于提高思维活动[4]。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和直观,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了音乐课程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1)过于强调形式感
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音乐课程更有趣,但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和课堂时间安排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整合,忽视了教学的重点,花了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收集与音乐教科书相关的动画和视频,导致真正的课堂内容准备不足。例如,许多小学音乐教师课件制作成品有动态图片、小视频和超链接,大量音频、视频、动画内容虽然使课堂氛围明显活跃,但过于精细的课件制作会偏离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现象,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知识点,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
(2)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硬件设备配置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有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无法实现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教学资源不平衡尚未完全消除。同时,一些学校的多媒体设施相对陈旧,只能满足基本使用要求,不能通过多媒体专业设备在音乐课上展示音乐魅力。
(3)课程模式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应用,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准备课程,严格遵循课堂教学进度,在与学生的互动和知识解释下完成教学任务。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深入,多媒体课程逐渐成为音乐欣赏课程,教师逐渐从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和教师变成了课堂秩序的监督者。换句话说,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一些教师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欣赏课程,在互联网上随意找到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音乐内容供学生播放。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欣赏和解释,以及与原始文本内容的比较,教师的功能逐渐被信息技术设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