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教育概述
1.1 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罗峰认为,根据目前可以研究的数据,中国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的是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而国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目前,我国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著名学者杨宝忠解释说:“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终身持续教育和影响。”中国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解释说:“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家庭长辈对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言行、举手投足、与人打交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而父母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就会有意无意地树立榜样,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和互动过程。
1.2 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
1.2.1 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①早期特征:家庭是人们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启蒙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早的。
②传染性特征:家庭教育是一个沉默、影响和影响的过程。这种难以察觉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无与伦比的,情感的传染性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权威特征:家庭教育的权威是指父母和长辈在孩子身上所反映的权力和力量。父母的权威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导,孩子能听;父母的批评,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意图,孩子能理解;父母希望,孩子能努力做好;父母反对,孩子能抑制自己的欲望。简而言之,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言行有更大的限制。这种限制比其他人对孩子更有限。
④有针对性的特点:相对而言,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道孩子不如父亲。”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这种说法并非不合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与孩子有着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与根本利益一致。
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个人教育行为。父母和孩子日夜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的细微变化,可以让父母理解。父母通过及时掌握孩子的言行,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偏见,不要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在萌芽状态。
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日夜接受父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无意、有计划、无计划、有意无意识地进行的。父母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不断影响和示范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和说话举止,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因此,一些教育家称父母为终身教师。
1.2.2 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表现为:
首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角色。但大多数时候,父母只强调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重视父母对孩子的照顾,甚至溺爱孩子,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第二,家庭教育容易情绪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性,容易情绪化。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最常见的偏好,也是家庭教育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家庭教育的大部分失败都源于这个原因。父母的情感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容易走极端;溺爱;简单粗暴。
第三,家庭教育相对封闭。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位。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范围内对孩子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为指导,取决于父母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父母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必然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简而言之,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轻心的抚养方式扩大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了解轻德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的高期望。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形成方式导致孩子的言行不同。
2 生命责任感概述
2.1 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生命,就是生命。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必须具备心跳、呼吸、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一种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聚合物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的独特现象。它可以利用外部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根据遗传特征生长、发育和运动,并经常表现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就生活的定义达成共识。但综上所述,本文将人类生命描述为:人类生命是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和刺激反应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 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责任的主观意识,即责任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责任感是一个人主动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责任”和“责任感”有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们应该做的事情,也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机制来鼓励人们尽最大努力。因此,“责任”具有被动的属性;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一切有益事物的精神状态。将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合适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它的范围比表达情绪和情绪状态的“情绪”要广得多,可以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责任感作为一种心理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情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人们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从本质上讲,责任感不仅需要自我利益,还需要他人、事业、国家和社会。当他们的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他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上。
2.3 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是一种尊重、关心和提高生命价值的自觉责任感。这种自我意识不仅是自我生活,也是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