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校企在制度机制上的结合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加强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要注重“校企融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内涵,充分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现代学徒教育办学模式创造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职业教育起源于公司,“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校企合作从浅层到深层,从松散到紧密的新阶段,是校企建设校企社区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以“校企一体化”为核心的“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管理创新、专业建设场地功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等方面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对接、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校企实现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协同教育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制度机制上的结合


校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强调从制度机制创新上保证“校企一体化”,关键在于“一体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将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两个职责,负责教学副校、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培训部主任、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一体化”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与运营路径的统一。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培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进企业入学”,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培训基地。在“人才互利、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校企双制”模式下建设了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丰富了校企一体化的意义。


2 校企培养模式的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实施“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改革,完善教师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有关。在著名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一般吸收行业专家、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技能工匠,建立优质、熟练的“双教师”教师;注重生产实践场地建设,结合生产实践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对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收集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等资源,充分满足优质工人和技能人才培训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需要,重点建设省市重点专业。进一步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努力实现专业结构适应地方产业布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效果与单位需求相对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教育,努力与企业单位的需求相结合。


教学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将学习与岗位工作两个过程有机结合,构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中干,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公司的就业需求。积极探索与工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坚持“校企结合、产训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引厂入校”、“引进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创新教学环境,营造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改革学生多元化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评价,构建以奉献为主导的学校评价方法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方法。


3 校企培养目标的结合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道路。随着“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一致的课程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培训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联系。


提高教师水平。在著名教师的指导下,突出教师下厂培训实践、企业员工讲座指导、合作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教师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营造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生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扩大培训和评估。在促进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畅通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鉴定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双翼驱动”功能的拓展,体现高职院校综合职业培训中心的功效。


扩大品牌形象。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在公司、社会和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