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围绕留学生的教育价值,提高对留学生教育意义的认识
教育部《外国学生管理办法》提到,接受和培养外国学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国际主义责任,也是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积极吸收和利用海外智商服务中国科技生产力,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和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工作。高校的基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人才培养,反映了高校的基本价值。基于这一基本价值,国际学生教育还具有培养一批“知识、友好、亲中国”的外国年轻人,培养对中国友好的潜在外交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独特价值。
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认识实现国家外交发展战略、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性。从重新认识留学生教育的多重价值、更新留学生教育教学理念、合理制定基于多元文化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将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轨道。
2 加强人才选拔机制,完善留学生录取制度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文凭生比例低、学习水平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等差距。许多高校对留学生采取偏袒“特区”政策。在招生时,为了简单追求留学生的规模和数量,未能充分考虑留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为数不多的留学生赴华攻读学位时,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尤其体现在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上,与中国学生差距较大。此外,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英语基础也很薄弱,汉语水平无法适应纯汉语教学。因此,教学过程的实施有限,很多教师只能采用“泥泞”的教学模式,放松学业调查标准。这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质量和品牌。
对于国际学生的录取,高校不能盲目追求国际学生的规模,放松入学门槛。高校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学校教育管理能力等实际情况,完善招生制度,加强预录取调查阶段,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录取的招生模式。加强对外宣传,拓宽招生渠道,以学校自身的教育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素质学生到中国深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参考高校体育特殊招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评价体系,探索更公平有效的方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素质,确保后期教学质量。
3 掌握留学生教学特点,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学是实现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学生的教学工作应接近“趋同管理”的目标,采用“趋同管理”与“因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出发点
“融合管理”是指在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标准等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中国学生基本一致的管理方法。融合管理是我国高校逐步选择的留学生教学管理机制,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中外学生的文化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基础的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采用面向对象、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教学,避免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方法。
老子无为自化的哲学理论,其内涵是“上者的训练和引导下者不是强制性的、传递性的,而是因时制宜、顺利性的”。将这一思想引用到培养创新型留学生人才领域,就是尊重留学生的自由教育,发展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从学生成才、培养适应国际社会和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要把每个学生的个人自由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发力点。在与外国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间性文化观为指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