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有效教育”
回到教育的初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里的活动包括“教书”和“育人”。真相很简单,实践起来也不简单。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一直是现实世界的追求,由于其目标单一、考核简单、功利主义明显,更容易成为一线教师的痴迷。同时,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延时性,教育本身的目的往往被搁置。因此,从事教育改革,首先不要忘记初衷,教育就是目的,课堂教学的功能w现在是它的教育目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有其根本的目标,即指向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课堂教学具有四大功能:知识传递功能、社会适应性形成功能、个性发展功能、人格特征培养。知识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受到高度重视。人类活动是其他功能的前提,其他功能的实现也需要在课堂结构中系统地安排人文关怀。那么,除了学校组织的知识传授之外,社会适应性形成功能、个性发展功能、人格特征培养等三大功能还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呢?
天等“有效教育”在这方面拓展了常规课堂功能。在这门课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制度保障。最直接的成就是农村学生不畏惧,变得自信大方――不言而喻,这种自信与勇气的联系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提到的发展是,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学生在与学生的高频沟通中体验人群的多样性;学会欣赏、宽容和理解;学会表扬、拒绝和管理技能;了解社会交往中的规则、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课堂小组中不断实践和理解社会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在个性发展方面,“积极的个性发展”是指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在各个层面发展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仰甚至整个人格内容同化、适应和平衡,导致心理和身体综合变化,综合变化相对平衡,标志着特定阶段个性质量的发展水平。理想的课堂状态产生了这样的化学反应。在人格特征培养方面,是在社会适应性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素质。课程教学在塑造儿童积极的人格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课堂教育功能的高级体现,如积极探索、尝试创新、表达独到见解、完成创造性学习任务等。从“有效教育高效课堂”的组织可以看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即课堂组织模式)在实现这些课堂扩展功能方面发挥了平台作用。我们可以把“有效教育”的概念集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题上。在这方面,有许多理论支持,如合作学习、多元智力、社会发展等,这是最基本的人类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发现人(本身)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名称被广泛使用,是许多地方课堂改革的代名词。字面意思是要改变低效、无效甚至有效的课堂表现,课堂要高效。山东杜郎口成功树立了典范,天等县看到了农村儿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中英西南项目参与式教学和MS-EEPO在(有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天等人以“有效教育”的形式加入了“高效”的概念,回到了课堂教学功能中的基本功能――“知识教学”。什么是效率?杜郎口的高效课堂将其提炼为“立体、大容量、快节奏”。在杜郎口,这种紧张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崔其生校长的个人魅力和行动力。以研究“有效教育”最著名的国内学者余文森教授为例,他建立了课堂“有效”指标体系,分为结果指导和过程指标两个维度,如下表所示。
高效课堂注重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但我们看不到学生头脑中的学习过程。它就像一个黑盒子,只能从输入和输出的两端来猜测。要找到这个过程,就要回归教育规律本身,遵循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知识的特点是什么,学习是如何产生的,这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习机制来促进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多方面揭示了学习的秘密。行为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确定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这种刺激不仅来自奖励或惩罚,还来自社会榜样和例子。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需要有意义,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处理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是主客观互动发生的。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建设不仅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适应,也需要学习社区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参与某种社会文化内化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观在演变(从知识点到复杂知识),学习观在深化(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独立、合作、探索”不仅是“有效教育”层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学习本身的手段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天等县的“有效教育高效课堂”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出发,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创造学习平台,回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根据同龄人获得更多的经验交流和培训机会,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