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和原因
1、中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1)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信仰的丧失。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营造了一种相对“浮躁”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生活热情低下,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从网络虚拟空间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刺激。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当今社会时失去了方向和精神。同样,他们对科学的信仰也失去了追求。
(2)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边缘化。在今天的大学生中,他们都需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通过对这些课程的研究,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相关理论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原则课程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会相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不是很坚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盲目地根据当今社会的变化,陷入不科学的信仰困境,从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
(1)外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一方面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将导致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物质价值与传统权威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然而,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由于文化跟不上变化的速度造成的。从传统到现代化,人们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成为独立的个体。经济全球化也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丰富和完整的自我意识,使不同的信仰内容和形式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共存。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封建迷信势力不断壮大,一些新的迷信和伪科学不断出现,甚至一些邪教也在“科学”、“宗教”的旗号迎合了人们强身健体的善良愿望。正是这种多元化造成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困境。
(2)当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时期,我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对中国来说,现代百年历史是古今中外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中西多元文化融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信仰属于文化,但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困惑。首先,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交错对接的。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时代差距,它们之间存在着错位对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外国文化信息。由于个人的发展,许多外国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仍然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信仰的丧失和过度的崇拜。其次,在多元化文化交融中,外来文化的“地位”高于本土文化。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仍有些落后,大学生心中仍积累着“模仿西方外国文化”的心理因素,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本能。
(3)信仰教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国家政策的实施,许多学生从小就受到家庭成员的过度照顾,甚至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出牺牲。在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教育应该是培养“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然而,学校教育仍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一直过于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宗教文化对中国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家庭、民族和西方宗教团体的渗透。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效率等因素,使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接受宗教的渗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大学生受到各自民族或家庭成员宗教信仰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成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信仰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信仰对大学生的精神水平有重大影响,可以积极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信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科学信仰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人们的情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大学生人生成长中,从家庭依赖到自我独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依赖有一个缺陷。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科学合理的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需要,促进了大学生的精神独立,使他们的情感找到了可靠的精神寄托。
第三,信仰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正视环境和个人责任,正确适应自己、他人或生活环境。健全人格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