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教育在办学宗旨和教育对象等方面不同于非中国外国人的中国教学,但也面临着“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的普遍问题,“教师短缺”处于所有问题的核心地位。目前,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在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师设备等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教师设备的多元化发展,突出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紧迫性。
1、师资短缺:中国教师教育何去何从?
中国教育领域的“师资短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的构成,二是师资教育。据研究,世界各地的中国教师基本上由四类人员组成:当地教师、当地华侨和留学生、中国志愿者和其他人员(郭熙2013)。中国教师的复杂来源、非专任性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使海外中国教师的专业和专业团队看起来像一个“大杂烩”(李嘉玉2008年,侯英2012年)。教师队伍的“大杂烩”现象凸显了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事实上,与中国教学领域的教师教育相比,中国教学领域的教师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中国教学已经开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实施中国教师资格制度,根据中国教学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这些标准和制度,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国教师执业标准和资格制度审查工作要薄弱得多,与世界发达国家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相去甚远。
中国教师培训被认为是解决教师素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函授教育、海外人员教育或系统培训、国内高级教师海外监督、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座已成为常见的培训形式,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的培训“更注重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够,缺乏宏观协调,重复培训现象更加突出”(李嘉玉2008年,郭西2013年)。
“其他山的石头可以攻击玉石。”在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上,应“协调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教育资源”、“协调中国教育和孔子学院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丘进2010)。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5年12月颁布的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未来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国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标准的背景:制定和自我否定
(一)制定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制度曾经历过《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1990年6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2004年8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水平标准及考试大纲》(2005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年10月)等标准文件的变化越来越成熟。2015年12月,“为了进一步适应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再次否认了2007年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并正式发布了修订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2)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教育曾被生动地称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希望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世界上约有6个 000万华侨华人,2万所华文学校,数百万华裔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自2004年首所孔子学院揭牌以来,全球已有1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500所,共注册学生535万人。海外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教学已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海外市场的主体。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层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学习目的、教学理念和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正导致学习需求、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海外汉语教学也迎来了教学对象、管理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崔希良2010,郭熙2013)。以上各级多元化发展是由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驱动的,是国际汉语教学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汉语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订版《标准》的出台,为全球汉语教师、汉语教师等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标准,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