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仪式贯穿于国家和人民事物,包括古代图腾崇拜仪式、儿子巡逻仪式、禅宗仪式、婚礼葬礼仪式等。各种仪式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认识的表现,是教育人们巩固特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仪式不是过去的简单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重要的认知工具。传统仪式教育发生在学校领域,积累了一个民族的特色,继承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是研究现代仪式教育的历史基础。传统仪式教育种类繁多,存在于私立学校、官方学校、学院、科举、寺庙等教育文化空间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跪拜仪式、鞠躬仪式、就餐仪式等日常生活仪式,还有新生开幕式、成人学生开幕式等重大仪式。本文选取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放仪式和束■礼仪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传统仪式教育的风格,探讨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探索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典型样态分析
1.释放仪式。《周礼春官大司乐》说:“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死者则以为乐祖,祭于莫宗。”“乐祖”是早期神圣化的教师,是商代学校的名字,也是祭祀“乐祖”的地方。在商代学校祭祀“乐祖”的寺庙礼仪中,祭祀祖先的学习礼仪内容被继承和发展,被视为释放仪式的早期雏形,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礼仪的内容。“释放”是为了祭奠圣人而展示饮食。释放仪式是古代学校最庄严、最盛大的仪式之一,旨在尊师重教,是中国古代官方学习仪式的典型代表。《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每一个学者,春官都是在他的祖先身上释放的,秋冬也是如此。所有创始学者都必须向圣先师和行事必以币释放。”[1]。后来,释放仪式也在孔庙举行。现在曲阜的祭孔仪式是释放仪式的传承。
所谓先圣,是指制作礼乐的人,如舜、禹、汤、周公等。所谓先师,是指有道德以礼乐教人的人。先圣先师并没有确切指出,历代的候选人都不一样。起初,周公和孔子是释放仪式的祭祀对象,后来祭祀对象演变成孔子、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牺牲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梁漱璋曾指出,“周公及其代表大多致力于具体创作,如礼乐制度的制作。孔子似乎是在昔贤制作的,有很大的理解,从而推断其理性,教人。道理的创造是更根本的贡献,启迪后人无限。因此,在未来2000多年的影响下,孔子远远大于周公。”[2]除了祭祀对象的不断变化外,释放仪式的举办时间、规模和仪式也在不断演变。
释放仪式有一个复杂的程序,正是因为各种仪式使权威的建设和仪式的教育得到了更好的实现。释放仪式的场景布局注重定位、数字的象征性以及仪器、祭品和服装的政治性。释放仪式也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结构,其中舞蹈音乐贯穿整个过程。与音乐相比,舞蹈在祭祀活动中最直观、最有影响力。恩格斯在讲述印第安人的崇拜仪式时说:“每个部落都有自己正式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争;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所有宗教仪式[3]。在仪式过程中,参与者以身体为载体,以俯伏、繁荣和平等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孔子的记忆和记忆。在庄严的仪式氛围中,在参与者模仿和象征性的表演过程中,参与者自然会有见贤思齐的愿望。正是由于其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特点,释放仪式成为国家、社会甚至儒家士和医生存的基础[4]。
2.束■礼。《论语?“自我束缚”记载:■以上,我没有后悔。[5]古代学生和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的礼节叫束■礼。关于“束■“意思有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束带装饰。后喻是指15岁的学校和给老师的会议礼物――干肉,后喻指学费。关于“束■不同的解释。《做论语译注》说:“■又称干肉,又称干肉。每条脯叫一■(挺),十■为一束。束■这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做第一次拜见的礼物。[6]《我读论语>》中将“行束”■解释为:“古代十五岁的成童,行束■礼物以进入大学为主,后来引申为指年龄。[7]本文采用学者杨佐仁的观点,他认为“束”■“最初是束发或15岁的入学年龄,在《北史》和《隋书》中的记载开始出现“束发”■“为了学费干肉的现象,这种变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制度的产物。从关于束■礼仪的记录可以看出其礼仪繁琐,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师生以礼相待的和谐关系。在入学之初,学生们通过礼仪表达了对老师个性和知识的尊重,并将学习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老师实践,对学生谦虚,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