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推进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印度是一个历史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但自近代以来,印度逐渐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才摆脱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复兴发展的道路。西方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巨大的教育空洞。根据1951年印度人口调查数据,全国3.6亿人口中只有16.6%(6) 000万)的人可以简单地阅读和写作。在占人口50%的女性中,只有8%的人识字[8]46。在印度农村地区,识字人数占12%[9]。在学校设施方面,印度于1951年共有小学2091年 671所,只有35%的671所~11岁的孩子在各类学校学习[10]121。在此基础上,普及义务教育无疑是印度教育领域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同时,“由于印度具有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等特殊国情,存在着几千年的种姓和部落问题,以及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印度义务教育问题非常复杂。在义务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明显,严重影响了印度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解决义务教育机会平等问题一直是印度政府努力的方向。
教育公平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将义务教育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其作为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写入宪法。1950 自1月26日起生效的宪法第一 45 《条例》规定,“国家要努力工作,自宪法生效之日起10日起,全年为所有14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宪法以提高弱势阶层地位和教育落后为教育改革目标。宪法第二十九条、第四十六条分别规定,“任何国家开设或者接受国家资助的教育机构不得以宗教、种族、等级、语言等理由拒绝接受公民入学”,“国家应当特别关注和促进教育经济利益,特别是种姓和部落的教育经济利益,保护其免受社会歧视和各种形式的剥削”。宪法保证了所有公民在受教育方面的平等,为印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普及义务教育工程在印度全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政策》提出了“实施全国统一的‘10+2+3’制度,调整中央政府与各国合作伙伴关系,服务于教育进程”的重要规定。[11]它强调“尽力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尽力促进他们对教育的兴趣”[11]。1992年,印度政府根据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对1986年进行了修改 2000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在全国实施了统一的教育体系,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教育,将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消除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此后,“印度议会通过了宪法第86次修正案,重申每个人都有权接受教育,规定6至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免费教育”[12]。
印度独立后,政府不断增加教育经费,为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印度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在印度独立前夕,印度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0.5%。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费已经增加到3%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0%左右。”[13]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教育经费仅次于国防支出,在国家预算中排名第二。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的教育经费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