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及其经验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目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也面临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转折点。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
(1)加快农民工子女入学考试改革,在城镇化进程中维护教育公平
快速城市化给我国教育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近年来,户籍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已成为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障碍。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招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8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在公立学校学习。然而,受户籍限制,农名工子女入学考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件《关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入学考试的通知》,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当地农民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确定当地儿童入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措施。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入学考试方案。在本文件的指导下,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异地高中入学考试和高考政策,但对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参加高中入学考试和高考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大多数随迁子女仍不能在迁入地参加考试。比如北京市规定,非本地户籍考生只能报考北京市中等职业院校,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在京有合法稳定的职业3年以上;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3年以上,不含补缴;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在京连续初中学习3年”。此外,农民工还应持有有效期内的北京暂住证或工作居住证,并在北京拥有合法稳定的居住地[15]。其他地区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也对随迁子女设置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真实反映了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子女在入学考试中的巨大差异,是一种明显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损害了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改革措施可以给中国很好的启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公平对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切实推进教育公平。如果不能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就不能建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城市社会,那么城市化最终就不会成功。其次,为进一步妥善解决异地入学考试问题,还应采取一切切实改革措施。例如,针对异地高考问题,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通过扩大地方高中办学规模,加强民办教育发展,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针对异地高考问题,在当前流入地学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出地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的趋势下,应根据当地高中教育规模适当增加高校录取比例,不再按户籍标准分配高校招生名额。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有效改变异地升学中存在的棘手问题,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
(2)树立大职教育观,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日本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完善与发展Τ钦蚧?持续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为其在城市的稳定生活提供保障。目前,我国新一代农民工人数已占农民工人数的70%以上。他们大多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对城市生活有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技能低下,很难在城市中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融入城市社会。新一代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早期教育经验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我国教育改革不仅要加强现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重新设计,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性。树立职业教育观,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系统论和生态论为理论视野,全面考虑职业教育的外部社会需求,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多元化融合模式,即通过全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6]。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初等教育纵向开始职业启蒙;中等教育要做好职业准备,培养职业理想;高等教育阶段要获得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二是横向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实现全职沟通。只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新一代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促进人民城市化,提高我国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3)及时调整高校专业和学科设置,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结构作为支撑。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为城镇化培养合适的人才。目前,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学、农业机械设备、节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力设备、海洋设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中高层次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部分领域或高、中、低端人才培训存在差距[17]。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发展要求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要求,重新设计学科和专业结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现状,对需求不足的专业进行科学预测,扩大培训规模,改变培训方式,注重研发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对于需求过剩的专业,应逐步缩小培训规模,优化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使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