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儒家生命哲学概述

儒家生命哲学概述


儒家思想自儒家思想成立以来,生命哲学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如人类生命的珍贵性、哲学和意义。


(1)天地之间的人为贵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充分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天地人统一中“人”存在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珍贵性。人之所以“贵”,是因为“天地万物之母,万物之灵”(《尚书泰誓》)说明了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和联系,即人是万物之灵。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承认了人在天地之间的独特地位。所谓“人,天地之心;人,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美”(“礼记礼运”)这句话也直接说明,人是一个感性、道德、创造性的生物。人与植物、鸟兽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调和天地之间的一切,将天地之间的一切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可以说,以孔子理论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应以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为特征,可以从其对孝道、殉葬制度、战争等方面的态度来验证。


孝道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环节,孝道表现出人们珍惜生命的态度。所谓的“身体皮肤,父母,不能毁灭”。(《孝道》)对父母最大的孝道是保持健康,这样父母就不用担心了。儒家思想将珍惜生命与社会最重要的孝道联系起来,突出了珍惜生命的重要性。此外,在人类死亡制度方面,孔子曾经说过:“发起人无后顾之忧”(孟子?梁惠王上)强烈批评统治者践踏下层人民生命。


由于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末期,他对战争的反对无疑是明确的,因为战争必然会伤害无辜的人民。《论语》曾记载魏灵公咨询孔子战争,孔子反感地拒绝说:“如果你是豆子,你就会闻到它;军事事务,没有学习”(《论语卫灵公》),并立即离开卫国。由此可见,儒家反对战争,尤其是非正义侵略战争,提倡保护和同情人民。即使必须发动战争,也要最大限度地不伤害无辜和民生。不仅理论上强调珍惜生命,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实践。比如《论语乡党》记载:“稳定焚烧,子退朝,说:‘伤人?’不问马。”。面对马厩的突发焚烧,孔子只问人员伤亡和马的情况,可见孔子对人们生活的关爱程度。


总的来说,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开始,“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就是其理论的起点,其他思想都是从“珍惜生命”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在当时落后的社会观念中,孔子能够关注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倡导孝道,反对不必要的战争,反对人类殉难制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值得称赞的。


(二)舍生取义,死后已经死了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生活,其生活意识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儒家虽然非常重视人们宝贵的生命,但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为实现道德而献出生命,即“放弃生命”x“,用自己珍贵的生命来实践“仁义”等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类的生命分为两个层次,即“身体生命”和“道德生命”。“在儒家思想中,身体的生命并没有最高的地位,因为道德属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1]。人们可以与其他物种不同,因为人们有道德和道德。当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底线,从而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原则时,他就会成为一个“恶棍”。


先秦诸子对生命两个维度的关系有着精辟的解释。从孔子的“不求生以害仁,有杀人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即“生,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兼得,舍生取义者也是如此。两者都体现在对待生死和正义的问题上。儒家之所以选择去死就义,是因为“水火有气,没有生命,草木有生无知,动物有知无义,人有气,有知有义,所以世界上最贵。”(荀子王制)人类之所以高于水火、植物、动物等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其他物种没有的属性。――“义”。“义”是人类的独特价值,是“人最贵”的根源。“义”其实是道德生活的支撑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儒家学者揭示了“道德生命高于身体生命”的强烈概念。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追求不是身体生命的无限生命,而是道德生命的不朽,“绅士的名字”。(《论语》)在儒家思想中,人类的本质不是他的物质生命,而是他的道德生命。长期以来,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在中国传统生命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儒家对道德生命的尊重和后世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密切相关。


(3)有生有活,乐以忘忧


当“义”与“生”没有冲突时,也就是说,当个人处于正常生活状态时,儒家提倡死亡,不必太关心死亡;当个人遇到不幸事件时,儒家提倡始终记住生命的珍贵,乐观地生活。


孔子以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比如关于鬼神和死亡的问题,孔子有“不能事人,怎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经典表达。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对鬼神和死亡问题的回避态度。孔子之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重视现实生活,不愿意讨论死亡的积极思想。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自孔子以来,经历了代代儒家思想的传承,生死顺其自然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即使能自然地对待生死问题,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孔子也曾感叹时光流逝,时光不再残酷的事实。面对滔滔江水,孔子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面对短暂的生与瞬间的死亡,宋代大儒张载也在其《西铭》中说:“存,我顺事;不,我宁也”。活着的时候,一个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积极承担责任,即使有一天他去世了,他也很平静。既然生不由自主,死也是生命,那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乐天知命,努力工作,寻找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本人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的。可以说,他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他“人生只以世界大事、万世功业为念,奔赴列国、授徒编书,人生态度极为积极,树立了儒家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模式”[2]。作为一个普通人,孔子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不担心身边的小事,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曾经鼓励人们:“仁者不忧,智者不迷茫,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每个人都需要有仁爱的心、智慧的头脑、坚强的意志等品质。只有这样,他才能宽广、善良、积极、乐观地生活。对孔子来说,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和智慧,他的痴迷程度甚至达到了“生气忘食,乐于忘忧”(《论语·叙述》)的地步。


一般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鬼神的看法并不一致。他们对死后的事情有妄想推测。孔子的观点和实践无异于一种理性实用的态度。这种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忧虑和困难。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