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心教育的现状
“爱心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思想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或“各种学生社区组织”,有感激父母、服务师生、奉献爱心和回馈社会活动目标和培训目标,同时,大多数二级学院和共青团支部也有爱心教育和支持服务机构,经常组织和宣传爱心志愿者活动,规模相当可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社会认知平台,也为他们培养高尚情感的方式和机会。学生们也以积极和充分的态度采取了实际行动,坚决和热情地履行了志愿者的责任、义务和誓言。同时,除了努力工作和行动外,年轻的大学生还感受到了全国、社会和全体师生的关怀。
2“爱心教育”定位的必要性
“爱”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爱是永恒的,是坚不可摧的。弘扬和倡导“无限大爱”的精神,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团体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精髓。爱是知识与行动统一的体现。它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而且不仅存在于思想教育层面,而且更倾向于行动的有力表达。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认识一个综合了各种情感的个体,情感的复杂性、多样性甚至某些意义上的不可控性使一些背信弃义、失去道德底线的人和事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爱心教育”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广泛地传播爱的正能量,使人们对爱的认知和行动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实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学生从深层意义上感受到“爱”的内涵,是为了让年轻大学生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标准为导向,确保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知爱与被爱塑造积极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身心健康的青年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懂得爱、懂得传播爱的合格公民。同时,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摒弃过去植入式的“爱心教育”。让学生明白,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不仅存在于单方面的吸收或奉献中,而且在结构社会和学校关怀中,更注重引导学生用爱回报他人和社会。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爱心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和示范者。他们的主观认识和行为认知做事方法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爱心教育”是学校各活动群体全面高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3“爱心教育”定向的方式
“爱心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类活动的广泛推广,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美德的树立和高尚人格的塑造。自古以来,我们就培养了大量的宣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大爱”、“仁爱”时代的新青年。在开展“爱心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活动实施者对教育本身的控制和利用上。因此,对“爱心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爱心教育”方向的严格把握、对“爱心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开展“爱心教育”的根本途径。然而,“爱心教育”的内涵和境界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爱心教育”。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定义的“大爱”,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
(1)认知爱是“爱心教育”最基本的层次,主要体现在培养健康的身心,塑造健全的人格上,确保在这个独立的人格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继承爱是一种相对较高的中间层次的爱情教育。更注重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照顾和回报他人,积极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氛围,使爱的正能量得到广泛传播。
(3)解读爱,这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反映了自古以来“大爱”思想的精神主导作用和人类最高的行为意识。它突出了相互尊重、平等和爱的“大爱”的本质。
通过三个由浅到深的精神层次,“爱心教育”作为我国大力推行的教育方式,从更全面、更先进的角度和方向区分了其他教育形式,也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愿景和良好方向。
4结束语
“爱心教育”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爱心教育。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教育指导,积极促进大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继承和发扬“大爱”精神。克服功利主义倾向,深刻认识和理解“爱心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的关键环节。“爱心教育”的良好方向积极帮助时代青年为社会做出贡献,传播正能量的正确方向。当然,一切都应该有一个长期的理解和发展的过程。在理解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不断锻炼、完善、探索和总结,真正实现“大爱”无限、无私、无言的美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