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战略
1.知行合一,突出重点
就“认知”和“行动”而言,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能已经达成共识,但更多的人停留在认知层面,更少的行动,行动是工作的重点。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落实“最高领导”责任制,确定专人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学科、教师,改革课程体系,实施课程规划,确保人文课程的课时,有效扭转“专业技能课程安排一切,人文素质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理解,真正落实“美德第一”的教育要求。
2.改革课程,德育第一
改革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含职业核心能力课)、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影视欣赏、心理咨询、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课程按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分类,围绕“人文素质”进一步梳理,按照“德育第一”的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根据课程特点,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含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属于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影视欣赏、心理咨询属于选修课,艺术、体育、活动等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技能”能力培养中的主要作用。3.以学校为基础,协调教材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标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含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等常规课程教材。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影视欣赏、安全教育、就业指导、生活规划等教材的专业特点,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采用“弟子规则”、“论语”等儒家经典,选择其精髓,放弃渣滓,实施“带来主义”,让其他传统文化作为辅助。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部分学科不能以班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同时,根据学校特点和现有教师,可以统一编写一系列符合学院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校本教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综合实践,渗透感悟
综合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经验和觉醒的教育,包括书画展览评价、汉学阅读、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民间风格采集、红歌响亮比赛、大型纪念活动等。这可以纳入课程、文化艺术活动月等形式,让学生在个人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积极的民族精神,感受孝顺世界、自我完善、乐趣、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其精神经受洗礼,思想升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用来指导和管理课程,如以《弟子规则德育成长日记》为载体,选择《弟子规则》的思想精髓,指导学生每天实践,每天评价,每天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的收获。
5.工匠精神,专业教育
在教学中进一步发挥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等优良品质,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6.校园文化潜移默化
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一是突出校园文化主题,包括校训、校风、校歌、学风、教风等。;二是加强功能室和宣传窗口建设,设置书画室、舞蹈教室等。,制作以宣传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展板,设置具有人文精神的名言宣传窗口,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格言警句;三是营造人文主题景观,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
7.教师团队,打造品牌
一是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团队。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领军人物建设,增强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学科带头人建设,为教师业务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建设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科研,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负责各模块教学、活动组织和课题研究,提升活动品位和水平,打造品牌课程。
8.看到微知,扩大外延
注重“微信息”时代快捷便捷的特点,做好微课和优秀课程。扎实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师”活动,模块化各类人文教育课题。教师根据自身专业模块打造自己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优秀课程的共享和名师的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人文教育结构和过程,扩大教学信息传递范围,扩大课堂延伸,使学校人文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创造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人文素质B教育坚持“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推进职业教育“重生”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主体意识,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教育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学生就必须成功,家庭幸福,社会进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