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小衔接”的概念和重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一年级、身心从低到高、从数量到质量的变化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注意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密切联系。”[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全面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创造良好的条件。”[2]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这与他们未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关。[3]相反,它会导致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心理负担、人际交往不良、厌学等现象。[4]
2.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1美国
2.1.1.政府高度重视师资合流培训
?榱巳糜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教育计划。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幼儿园与幼儿园的联系,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适当下放教育权。[5]美国的“K-2.教育体系在环境创造、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上符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6]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离状态,采用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合流培训可以避免教师对相关教育理念的认知脱节。
2.1.2弹性调整课程,三方关系密切
灵活调整小学入学初期的课程安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满足儿童不同发展的需要。美国充分调查和实施了以国家、学校和幼儿园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除了教学模式外,其课程组织形式还包括无年级学校、主题统一课程和其他课堂组织形式。[7]同时,建立家长、幼儿园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连接转型期。
2.1.3.转变原有思想,增强参与意识
根据2000年美国国会的调查,“父母当老师”(PAT)在项目学业成就评价中,家长参与的儿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技能都有所提高,这也证明了家长参与对儿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8]中国家长参与度较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往往表现出被动的接受甚至拒绝[9]因此,家长的错误观念必须及时纠正,给予科学指导,增强参与意识,使家长成为教育发展改革的主体。
2.2日本
2.2.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科学衔接
幼儿期和小学期在教育指导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两个阶段的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实时掌握两个阶段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现状,分别总结差异,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除了儿童所需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外,还应了解和注意两个有利于儿童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科学联系。各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协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幼儿园(幼儿园)的国家援助。
2.2.2.追求共同目标,建立平等合作
日本教育界一致认为,“幼儿园与小学联系”的首要任务是有效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共同追求相同的教育目的。[10]日本的“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已经演变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平等合作,以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中国应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教育社区,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逐步发展幼儿园与小学成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2.2.3.家庭社区合作,促进师资交流
加强学校、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交流是否存在,及时分享教育信息,传递正能量。在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工作时,面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我们需要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医疗、福利等相关单位的帮助。一方面,中国应增加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频率。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团队教学”的新方法,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记住两个阶段的教育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师在幼儿园与小学联系中的能力,有效发挥其关键作用。[11]
2.3法国 2.3.1.抓住智力高峰,尊重儿童发展
为了事半功倍,处于智力发展高峰期的学前儿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必然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法国,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正在讨论两岁儿童入学的可行性。个性化教育体现了尊重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原则。中国还应因材施教,发现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时为儿童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教育帮助。
2.3.2.改变单向衔接,打破对立局面
幼儿园一直在通过开展一些有代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前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事实上,小学教学、单向联系、教育缺陷等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应以儿童为幼儿园与小学联系的主体,充分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密切关注其内部发展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沟通和指导。此外,我们需要将两个阶段的课程联系起来,使两个阶段的教师能够充分合作,努力打破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局面。
2.3.3.优化学前教育,加入男教师
多年来,法国政府一直在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教育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反思,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认真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纳入重要工作议程。”[12]此外,中国应在幼儿园设立男教师职位,鼓励大多数男教师积极参与,协调幼儿园男女教育工作者的比例,共同努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通过学习和思考美国、日本和法国现有的“青年联系”经验,我们受益匪浅。今后,中国应注重学前儿童未来学习发展规划、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情绪变化等,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快速适应新角色,充分享受新环境、新学生、新学习内容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