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提出“大众创业创新”的发展战略,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通过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解释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当时教育部副部长陈西解释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训全过程,高校人才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期待部分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为社会其他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
创新与创业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培养学生上述创新创业素质,旨在全面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教育。[2]
2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相融合
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充满激情和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众创业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始终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开发创业潜力、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传统的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是自己的老板,大学也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是:没有风险投资、创业经验、社会联系等条件;自主创业比例低,成功创业很少,创业教育受益范围狭窄。学校可以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如树立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创业技能培养,鼓励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体现“创业心态”,更好地丰富创业内涵,把创业与就业作为兼容的出路,尽可能拓宽创业教育的效益;从高标准规划、全方位起步、大投入等角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3.高标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中,首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开设专门的“创业原则”课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职业发展创业教育模块,作为学生选修课的选修课。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差异,强化特色,深化内涵,注重分类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创业实践培训,培养潜在企业家,培养成功的创业项目,以创业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学术和行业创业导师,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指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五是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创新创业典型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双创双高的人才。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规划未来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最终实现创业促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