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和措施
(1)从生活的帮助到情感的人
高校应提供多种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善学校专项扶贫机制。如提供助学贷款支持,解决学费不足问题;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业余时间工作,解决生活费用不足问题;设立扶贫补助基金,每年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部分资金补助;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善上述机制,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学业、减轻生活负担和思想压力提供可靠保障。
(2)从心灵关怀到活化教育
高校要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即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是将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工程。[2]首先,充分发挥校长、政治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渠道作用,加强“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蓝图宣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中华民族的利益、其他民族团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在知识传授之前,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改变家乡、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不断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思想保障。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时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文艺表演、主题演讲、书画展览、旅游度假、创业宣传等。培养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四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学校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机构应深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五,建立健全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教育机制,教师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学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特点,服务学生措施全面,突出少数民族服务特色。第六,鼓励建立“红色网站”,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加强“无形教育”的功能,提高网络思想教育水平。[3]
(3)从未来就业开始创业教育
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趋势,高校应采取创业创新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创业意识培养教育,为毕业后顺利择业做好思想准备,创造有利条件。首先,鼓励他们回到家乡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在改变民族落后面貌方面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成就。二是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和个人兴趣,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希望,焕发内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动力。三是培养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性格。高校要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优势和语言表达的平台,锻炼自我推荐能力、职业演讲能力和社会公关能力,推动他们封闭性格向开放性格转变,保守意识向创新意识转变。四是高校要主动联系政府和社会企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创新提供创客服务平台。
(四)从规范行为出发,强化法律意识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观察和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其法律意识明显易变和不成熟。[4]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依法规范自我行为的稳定性。针对这一现状,要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先,引导他们理解法律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这是法律准则的指导作用。其次,让大学生知道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和评价的标准,它告诉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做到,这是法律规范的标准作用。第三,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反法律规范,违反国家意志,根据违法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现场观察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法院审判,了解处理典型案件的司法过程。司法研究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行政执法专题研究。行政执法是法律适用的基本环节。通过这项专项研究,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央政府依法治国的战略,增强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