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即职业教育20条)明确指出,标准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基本作用,以标准建设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院校347项专业教学标准,全面细化了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和要求纳入教学,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制定和实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的基础
1.1.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
首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符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范,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细化和量化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其次,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充分研究专业服务的主要领域、企业、行业和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学生的核心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经过调查分析,软件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独特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2]此外,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有行业专家和技术工程师的参与和指导。行业专家的参与可以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对专业定位和主要职业岗位的描述和核心职业能力的把握更加准确;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专业态度更符合企业的需要,能够明确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的介绍、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说明提出参考意见,特别是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制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痛点:第一,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重点,不能有效改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教师知识掌握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第二,一些企业兼职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缺乏理论知识,直接影响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第三,校企合作意识薄弱,企业参与度低。如果在生产线上培养技术人员,很快就能为企业生产产品,产生效益。为了满足生产和就业的需要,企业当然愿意开展校企合作。软件技术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职业,培养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人才需要很长时间和精力。周期太长,企业要投入一定的软硬件资源,保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影响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1.2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需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满足《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质量、知识和能力的规范要求,反映专业能力形成过程、知识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进步的内在规律。要构建岗位能力模型,可以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能力、岗位特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每个层次都要从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出发,总结整合知识,构建课程。[3]要制定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工作内容做好安排,充分整合工作任务,成为一项系统的任务。其次,将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式。在学习阶段,相应的课程将工作任务中的学习领域转化为专业课程。从软件开发的不同过程来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既需要软件工程能力,也需要专业通用能力。例如,在开发软件产品时,一定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只有构建完善的岗位能力模型,才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科学课程体系。另外,要把“1”+X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按照“1”的规定,+X“证书试点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参加“1”+X“试点评价机构师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担任“1”+X证书课程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双师”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实施课证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制定严格的课程标准是保证教学实施过程的标准化
根据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还规范了培养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制定课程内容标准时,严格审查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课程体系、课程培训目标要求、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安排是否符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此外,课程标准应反映课程思想政治理念,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如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合作精神等元素,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形成合力,共同实现道德教育的宗旨。
2教师岗位标准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教师岗位标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落实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教学考核评价的依据。教师岗位标准按教师职责制定:一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执行教学职责。主要实施理论课、计算机课、项目课等。;二是提高课堂满意度和合格率的职责。主要是从第一次与学生沟通开始,实施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管理,采访上课学习条件差的学生,批改和点评作业,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考前复习,采访不交作业、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三是参与班级管理的职责。包括协助组建和培训学习小组,指导学习小组计划的实施,协助组织和参与学生活动,实施专业技术讲座等方面的规范;四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职责。包括参加教师培训和“双师”资格认证,参加各类教师竞赛和科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