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培训目标及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基层助理医师。通过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能力和急危重病的治疗能力,成为从事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指导等相关工作的全科医学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现有的医疗体系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防、保健、营养等方面人才需求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供不应求”。因此,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外,一些企事业单位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选择,如民办医院、民办医院、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供应机构、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卫生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计划生育中心等。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2.人才培养过程
2.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等。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病理学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采用案例、图片、视频、动画、思维导图等教学[2],实验课采用标本观察和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临床课程采用理论学习、技能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方法包括床边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场景教学、技能培训等。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案例分析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2.2“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学院安排他们定期到附属医院实习。各部门的医生指导学生,学生在实习期间写下所见所闻。这个环节的作用是让学生接触医疗环境,接触病人,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了解基本的医疗操作。大学二年级主要学习临床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床边教学。周六、周日、寒暑假,分批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实习,接触临床,观察手术过程,了解手术步骤,加强无菌概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相结合,解决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5]。大学三年级学生应在医院实习一年。学生应跟随老师查房,在老师的指导下询问病史、体检、分析病情、撰写病历、与患者沟通,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了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实行了科目考试制度,包括笔试和技能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临床实践,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奠定坚实基础。
2.3实践教学
临床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大一新生军训期间,组织他们参加实战演习。军训结束后,他们定期学习医疗救助技术。学院和系每年举办医学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赛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全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竞赛。医院实验实训室免费向学生开放,如心肺听诊室、心肺复苏室等。学校和系还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基础。比如下乡义诊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义诊活动。
3.提高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培养兴趣爱好
3.1.提高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培养综合型人才。进入工作场所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补充知识,提高技能[6]。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校园平台、公共账户等,为学生提供文字、照片表达平台,也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促进学生使用Excel,Word,PPT,PS等待软件,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除了提高学习能力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方式使自己变得更好。3.2.提高职业素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等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方面,通过医患沟通、卫生法等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系统完整的医学人文精神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和临床接触,学生可以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学道德和医学风格。
3.3培养兴趣爱好
学习工作和休息的结合。因此,鼓励学生加入摄影俱乐部、艺术俱乐部、体育俱乐部、舞蹈俱乐部等各种俱乐部,发展他们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养老院、福利院爱心活动等。
4结语
建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密切关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