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游戏精神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自编的《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问卷》,发现说教式占60%,故事式占32%,游戏式占8%。在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时,由于对孩子的不信任,成年人往往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然后剥夺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扼杀孩子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成为奴役孩子的过程。因此,孩子主要是被动接受的,他们的习惯养成大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时候,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年人会说话,但孩子听起来很无聊,行为变化缓慢。可见,迫切需要改变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二、游戏精神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了解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概念观察儿童教育,更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具体来说,游戏精神提倡回归真正的教育。回归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儿童的主要地位,关注儿童当前的幸福。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了解儿童的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前提[2]。

游戏精神也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保证。胡伊青在《人类游戏玩家》一书中将游戏的特点归纳为“乐趣、自愿、无功利和秩序”。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游戏精神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第二,快乐。第三,创造力。第四,规则。

基于以上思考,儿童的行为习惯不应是成人对儿童的粗暴干预或强加。教师应摒弃说教、炼狱、苦练的培养方式,取代以游戏精神为导向的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教育者从认识儿童入手,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对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儿童教育的最佳策略,为儿童创造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儿童享受快乐的过程,创造性地诞生和深化规则,努力用游戏精神改造幼儿园教育教学,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儿童更快乐、更健康的发展。

三、游戏精神引导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策略

在游戏精神的指导下,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要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还要强调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发展的成长点,以游戏精神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儿童创造独立、体验、愉悦的课程和活动载体,让儿童充分享受自由的教育生活,激发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既实现了对游戏精神的高度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了游戏精神的实施。

(1)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游戏精神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基本价值标准。幼儿园可以让教师通过专家指导初步认识到儿童游戏的存在;通过阅读和沙龙讨论,系统掌握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特征,培养自己的游戏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游戏精神进入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儿童的具体表现反思理论知识,深化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纠正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认识到儿童游戏的存在是教育“回归本真”一种体现。只有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孩子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权,身心才能像自由游戏一样进入自由无私的境界。

(2)让幼儿园游戏活动成为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载体

游戏是儿童成长的基本方式,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游戏精神的指导下,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充分利用幼儿园游戏的主要教学方法。首先,可以进行“注意孩子的好习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梳理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儿童行为发展目标;其次,组织教师讨论儿童行为的发展目标,开展一系列游戏活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三是开发和组织其他扩展活动,加强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

(3)开展多元化的家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也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应充分发挥父母的作用,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活动、家长花园等,重点开展讲座、讨论、经验、学习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其次,幼儿园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设计多样化“好习惯陪伴我成长”行动,充分调动家长养成孩子习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家庭教育协调互补,共同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