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实践“爱国、敬业、诚实、友好”价值标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迫在眉睫。结合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和不足,在新常态下,高校要充分结合办学特点和生源结构,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加强引导示范,注重营造教育氛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大学生学习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主题教育,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大学生能否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自我教育。因此,高校应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大学生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据调查,大学生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主题辅导活动中接触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这些教育活动能够真正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此,高校要加强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注重主题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喜好,依托不同的时间节点,组织更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专题辅导活动,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理想、感恩等不同的专题教育辅导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赞美者和实践者,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二是注重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功能
志愿者服务作为大学生真正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关键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据调查,80%的受访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认为通过活动可以帮助他人,提高自己;88%的受访大学生愿意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因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赞扬者和支持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要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形式应包括配对援助、技能培训、照顾老人和儿童、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实践指导功能。
三、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意识,发挥隐藏的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活动、道德礼仪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校园主题活动,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理解经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校园内营造理性向上的文化教育氛围,也促进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追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真正实现,使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起者和实践者。
四、依托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教育功能
新媒体作为时代快速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推广。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新颖、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大的网络宣传功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宣传教育引导和培养的新阵地。同时,根据大学生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转化为动画、动画等新形式的文化作品,扩大传播覆盖面,推动新媒体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微力量”定期向大学生推送有趣的图形信息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使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和传播者,帮助大学生成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