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如:充分利用宣传报纸、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素质、校风、校纪、校园礼仪等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行为习惯氛围,逐步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行为氛围。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2]。对于小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需要开展合作,通过培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家长和老师的全面监督下,学生要有耐心和决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心,积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
二、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行为习惯的形成
情感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直接的、情境性的。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东西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3]。例如,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庄严的升旗仪式感染了每个孩子,也是培养学生习惯和教育的好机会。在国旗下,学生代表就相关主题发表演讲,教师强调的各种规范都包含了各种原则和规范要求。每次升旗仪式结束,老师都会问他们:“今天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珍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加强锻炼”、“注意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促使学生有积极、团结、协助、努力工作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每期使用的废纸,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出售。攒钱买奖品,奖励每学月评价优秀的学生。劳动往往创造美,勤俭节约是美德。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社会和学习的共同努力。这种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学生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时刻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激励学生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