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谓“培养教育”,就是培养B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立足长远,但也要抓住最好的机会。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受其成长规律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很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实做好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审习惯、听力习惯、阅读习惯、独立作业习惯、遵守纪律、尊重老年人、爱年轻人、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例如,每年的清明节都可以组织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纪念烈士的英雄事迹,以便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2、注意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应该接受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依靠学校的位置,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在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比如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检查作业,这也是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情况[1]。家长也需要及时监督和培养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我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细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具体内容。经过对小学生的综合科学研究,需要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说,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点。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一些行为。他们只知道父母或老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听长辈的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理解事物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并逐渐走向独立。因此,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的特点入手。在创建行为准则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使行为习惯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的特点。培养目标制定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目标,督促学生养成教育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