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内容应符合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影视媒体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选择影视材料。所选内容必须积极,使学生观看后受益匪浅。电影不是艺术――电影比艺术多,也比艺术少。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形似和不断变化的媒介[4]。在选择影视材料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影视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成为教育教学的良性载体,否则“课堂”将成为“影院”。影视媒体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也超出了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他们吸收了很多年龄不需要的经验,这些零碎的内容,没有选择,可能被夸大、扭曲或集中,不符合社会现实,中小学生不能完全区分现实和虚构,将不可避免地误解,形成幻觉或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因此,学校也有必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学校开设公共课程,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公共媒体资源。通过这种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己。
2.材料应具有现实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优秀影视电影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教学基础)〔1993〕17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了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影视手段的应用促进了人们对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课堂改革的新增长点。虽然影视材料的情节不一定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但它所传达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影视材料中人物的思想、意识、风格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令人震惊和有感染力的材料。最好放映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影视材料。影视材料的典型事迹应具有真实性、影响力和吸引力。
3.播放要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心理
影视媒体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收视心理,选择播放学生喜爱的节目。2000年3月,央视20集影视剧《如何炼钢》的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如何炼钢》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优秀素材。科教电影《宇宙与人》《宇宙与人》、《地球探险》等电影的放映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有《英雄郑成功》等、《詹天佑》、《刘天华》、如果《董存瑞》等节目在思想政治课上播出,肯定会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其教育效果无法与语言说教相比。播出结束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要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影视图片背后的价值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展示影视材料,让学生观察自己,反思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