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领导者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学习者自身内部的过程,越深入地参与其中。――越是有动力――你越能积极地与这个过程合作。因此,在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积极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才有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充当语文课学习的领导者,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孩子的“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艺术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活动前,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决定艺术俱乐部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排练、安排艺术场地。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独立安排和决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育人的引导者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坚持“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活动课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使其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教师必须改变禁锢学生在课堂上、日复一日重复口语教学、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如阅读课外书籍、询问、讨论、课前课后收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研讨会、课本剧、手抄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促进讲述、讨论、交流、评价、操作等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非常情绪化、个性化、容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求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联想、想象力甚至幻想,成为创新教育的好指导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写日记。另一个例子是引导学生关注“爱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收集信息,写文章,做小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知识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书籍、报纸、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告、艺术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布告栏、报道、各种标志广告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习俗、国内外重要事件和日常生活话题也可以成为中国课程的资源。”
课程改革实施后,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的特点,教师要树立大的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导学生从室内走到室外,从校内走到校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个场所和人,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参加语文活动课程,然后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