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思维导图又称心理图、脑图、心理图等。20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20年后传入中国,逐渐应用于教育学[1]。思维导图的具体化类似于大脑神经分布。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关键词是连接的,注重整体和细节,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在于帮助小学生梳理脑海中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1)集中精力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点的关注度,保持学习中的精神集中度,在更主题目标的状态下完成导图的制作,并在思维层面紧紧围绕导图中的各种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2]。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改善这种情况。


(2)提高记忆能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分类各种语文材料和知识点,并在脑海中画出关系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小学生的关键词可以扩展到更多的分支,强迫自己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思考思维导图中的每一个关键点,无形中记住更多的内容。无论是绘制思维导图还是实际应用,都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3]。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通过教学中记录关键词来明确分类知识点。比如关键词是修辞手法,可以联想隐喻、拟人、排比等,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发散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呈现状态是网络结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将思维放射性具体化的过程。大脑根据关键词发送几个分支,每个分支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使大脑中的知识点更容易管理和存储。小学生有很强的创造力。如果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显著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帮助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的不足


(一)主次不明确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这种辅助手段可以作为面对思维导图的主要学习模式来完成。由于思维导图比传统学习更图形,在反复考虑和修改下可能会忽略学习本身,导致本末倒置。


(2)适应性限制


思维导图的应用并不适合每个小学生。以写议论文为例,思维导图更适合语文成绩较低的学生,在提高作文态度和素质方面效果明显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导图的层次划分,不能统一标准规定全班学生达标,以免给语文能力差的学生造成学习压力。


(3)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不会立即提高语文成绩,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干扰变量的影响。由于目前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教师在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只处于指导位置,因此导图的最终成品并不统一。教师可采用分阶段检查方法制定评价模式,注意学生导图制作过程,避免部分学生在最终检查前匆忙,评价不应固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