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原则处理文言文字词
文言文有自己的词汇系统。与现代汉语相比,大多数单词要么有不同的含义,要么有不同的用法。一线教师对“单词”的解释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效果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这在高中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词汇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手”、“突出”的原则。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以“单词实施”的方式谈论文言文词汇。在学生理解不困难、古今意义一致、稀有的教科书中,他们已经做了简单的文言文词汇注释,不需要特别处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对于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词”,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突出”。“突出”不是机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简单解释,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知识,勾勒出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文”“言”统一,注重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与“文”的分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空中解释文旨,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和思维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不能满足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应该通过文本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索文化意义;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关键词和句子。比如《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去”就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听了之后,太守急切地派人去,说明了这个天堂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则”字被注释为“计划、计划”,体现了刘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为什么还是“失败”?由此可见,作者暗示桃花源是理想的,作者的意图可以通过细细品味来理解。这篇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文章。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文化内涵,继承和反思古代文学中的雄心壮志和方式。正如朱自清所说:“在中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性,而在于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文言文量化为简单的实词和虚词积累。他们应该有文化内涵。他们应该通过文字品味自己的意志和理解,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字”和“文字”的统一,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以上是作者对初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战略研究。毕竟,所有的教学研究都应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和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