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协会是清末民初覆盖全省的民间教育团体。它存在于1912年1月至1926年11月。在此期间,它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划时代的历史时期,在研究新教育、传播新文化、新观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办现代教育期刊,大力宣传舆论新教育
浙江教育会创办的教育期刊主要包括《教育周刊》、《教育潮》和《浙江教育会月刊》有三种。1913年4月1日,《教育周刊》首次成立,“为本会研究教育、发表意义”[1]该杂志也是浙江省较早的专业杂志,主要包括言论、学术(思潮)、纪念新闻、时评、演讲等栏目,周出一期,约2万字。会议的主要骨干成员,如孙增大、何绍韩、金学燕等,都负责他们的笔迹。共有235期,截至1919年3月30日。对于已发布的235期,笔者获得了202期,结合《中国现代期刊》所载,所有内容大致如下:
新闻论文新闻,如“英国整顿学校近闻”、“余姚陈女士热心兴学”、“青田知事忽视教育”等。其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信息灵活,开启民智,增加人们的知识。该专栏共有4198条,是所有信息的69%。这无疑在沉闷的“一心只读圣贤书”氛围中吹进了一股清晰的空气。
学术(思潮):主要传播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和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包括直接从国外翻译的文章、中国人消化后间接介绍的论文,以及会员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理解。如夏乞丐翻译、卢梭的《爱弥尔》、严格翻译的《东西方教育的融合》等。这类文章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知识,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教育方法。
其他如“言论”、“法令”、“时评”、“调查”和其他专栏都表明,教育将在传播新教育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它可以不断丰富更现实的教学内容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显然为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5年以后,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更好地发展教育,1919年2月,经评议会决议,该协会将《教育周刊》改为月刊,更名为《教育潮》,并于4月25日发行第一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扩大其空间,改变其风格,刷新和改进,以便与全国教育界见面”[2]。该杂志旨在“阐明教育的真谛,努力改进”。其任务是“介绍世界新教育的思想学术,批评中国教育的弊端,讨论新教育的建设,记录国内外教育的现状”[3]《教育潮》共10期,截至1921年1月。其中,前六期文章主要以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教育为主,占70.5%。如亨颐的“动学观与时代理解”、杨贤江的“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4]、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胡适的“实验主义”等。
然而,在第六期之后,它曾经停止出版,并于1920年10月复出了第七期。复出后的《教育潮》表面上主张“新旧兼容”,但实际上积极倡导“国粹”,反对新思潮。第七期何竞明的“新文化只资考证要折衷经子,计划学校酌授经子”,第八期柯黄的“余对新思潮的疑问”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它立即受到文化界进步者的猛烈攻击。
《教育潮》内容的变化是浙江教育界进步和反动势力在尖锐斗争中暂时遭受挫折的结果。浙江教育协会也开始衰落。
1924年11月,省教育会发布了《浙江省教育会月刊》(以下简称《月刊》)。截至1925年5月,共出版了10期,其中最后两期合刊。纵观“月刊”,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如前两期,呈现出萧条衰落的气象。
以上教育会议的各种演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许多知识分子听或培训,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现代知识的影响,在时间上大大加快了现代知识的接受过程,浙江教育现代化是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