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对政治、思想和道德的理解、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到新的矛盾运动过程。这是一个知识、情感、意义、行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理解、体验和实践,将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独立解决知不知道、理解、信不信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用和活跃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过程产生外部影响,改变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部结构。通过内外的交流和互动,发挥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之一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个体差异、智慧、情感存在,体现在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在方法和方法的确定和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已成为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观众和观众的角色。学生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被动地进行程式化、公事化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激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求、意志和理想出发,为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提供机会,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道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人性化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困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道德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道德水平。其基本价值是向我们证明,主体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换句话说,活动就是德育的生命。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中京西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清明节前夕,为了配合传统教育,他提倡住在学校的学生周末回到村里写革命英雄传记。1月前后,共有32本烈士传记和17首祭奠烈士的诗歌。清明节前夕,他们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接受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们写的是村里甚至他们的叔叔和亲戚,感情真诚,有些可以写,这个活动影响了很多人的心,几乎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很多人,他的家人,他的家人,他们的村庄,每个人都鼓励他,支持他写,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他们的责任,所以责任感很强,害怕写不好英雄、家庭、家庭、村庄脸,所以准备好,结果出乎意料。
一位老师讲完《为了61个阶级兄弟》一文后,为了加深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做了一篇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论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回村采访调查,写好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当地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虽然中学生不能做出任何贡献,但现在青少年和过去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更早,更快,更多,更广泛,所以更聪明,他们非常渴望发挥自己的潜力,可以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一些实际工作,他们兴奋,兴趣强,心理准备充分,态度积极,热情高涨。他们已经渴望尝试,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泄自己的精力和力量,所以他们也很容易开始。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让人感叹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到村里深入群众调查,学习群众工作,学习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通过个人调查,学生们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的被拨动了。过去,虽然学生学习哲学,但他们在看问题时经常犯主观、片面和停滞的问题。他们一开口写作,就是不正之风,坏人坏事。他们看到的大多是阴暗面。他们总是喜欢袖手旁观,以批评家、旁观者和评论家的态度出现。现在一件事出现了,学生们不再只是抱怨和指责,而是试图研究它,分析它,以主人翁和建设者的态度改变它,明白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总是重叠的原因。我们可以尝试用辨证、客观、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区分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对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观察问题全面,分析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