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 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其知识是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育委员会可以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统一编写,教科书使用中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涉及各种学科和专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仍在发展和研究中,许多新学科和知识不断产生,因此像中小学教育一样编写和使用教科书是不现实的。

目前,高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权威机构或学者编写的教材,二是教师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的数量相对较少,也有差异。通常,从国外引进的教材在师生中更受欢迎。一方面,国外研究水平领先于管理、经济学等国内领域;另一方面,在引进时,也选择了相对权威和国际知名的教材。国内权威教材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外,国内学术环境往往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识别往往不以学术水平为最重要的依据。

在大学里,教师自己写的教材被广泛使用,而这些教材是好是坏。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这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们把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进教材中。这样的教材不仅方便教师使用,而且与实践密切相关。然而,也有许多教师为了评估职称或其他非学术原因编写教材,编写过程通常是拼凑在一起,到处录音。使用这样的教科书,教师不时地指出问题甚至错误,有些教科书使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的来说,目前对师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毕业后学习学习方法、卖教材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2. 根源探索

笔者认为,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二是学术界缺乏务实精神,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问题重视不够。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大多数高校都是定性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很少有人提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什么,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什么技能等等。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没有有效、标准化、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科书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自然,那些数量和质量的教科书有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缺乏务实精神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学者们的文章互相抄袭并不少见。

并不是说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不需要务实精神就能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得到认可和尊重。学者相互抄袭的报道往往只能搅动学术界,但大多数学术界仍然平静,权威或权威,教授或教授。

这样,专注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很多,而投机取巧的渔民也源源不断。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专注自然不多,高校教材数量多、质量多是合理的。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近年来,高校发展迅速,特别是高校扩招后,问题也大幅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关注资金投入、人才竞争、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提高教学质量等涉及面广、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关注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几乎没有人在意,导致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混乱。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