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普遍现状和问题

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普遍现状和问题。


1、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十分薄弱,发展严重滞后。


据相关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0%,平均1万亩土地只有0.8名技术人员,1万名劳动力只有0.16名技术人员。这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非常不适应。我省平均每千名农村劳动力只有2.3名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实现跨越式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一些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单。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投资方向主要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一些地方职业教育在办学经费、教学培训设施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农字开头的学校和专业。


3、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求脱节。


几年前,一些学校没有找到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不努力为当地支柱和特色产业服务。相反,他们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设置了大量与当地经济主导产业脱节的“城市化”、趋工化和“趋同化”专业。在新农村建设需求方面,农民短期技能培训为零,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学校优势的发挥和发展。


4、涉农专业师资不足,水平较低。


专业课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高,部分教师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据相关资本统计,2008年,农林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1.7万人,学生约38人:1、与国家制定的高中教育生师相比,16:1标准差距巨大。这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而且学校待遇低,高素质的老师留不住。


5、就业观念的偏差导致农业相关专业和学校招生陷入困境。


广大农民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出路好,工资高,还希望有机会继续深造。但近年来,企业就业短缺,就业准入制度不落实,政府监管不力。如果他们不能上职业学校,他们也会在企业工作。待遇没有差别。农民觉得提前工作更实惠,导致初中毕业后学生不愿上中等职业学校或初中时流入企业和社会。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求和指导,工业农业生产投资与收入的对比,农民及其子女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虽然国家对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免学费,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招生的困境。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并不畅通,大部分是相应的大专,本科招生基本为零,无法满足家长和中等职业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学生素质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管理难度大,毕业生素质低,就业质量偏差,深造机会少。来上班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淘汰的学生,中途辍学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极差,日常管理难度大,理论课听不懂,实训机会少,导致毕业生素质低下。


6、农业相关企业较少,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空间较小,大型企业一般不招收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部分企业由于条件差,待遇低,学生不愿意去,导致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大多数毕业生放弃了农业工作或业务。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