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年度 611 万人,2010 年为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 2012年达到1万人,达到1万人, 680 万人。
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社会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并不乐观,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许多大学都开展了职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已成为“就业指导”,注重毕业生,强调就业率,忽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特点、个性特点等,导致学生专业意识薄弱、职业理想模糊、专业能力不足、就业质量普遍较低。为了提高高校的职业指导水平,提倡促进高校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强调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共同和个人的职业需求,开展全面、发展的职业指导,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全面的保障。
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
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注重学生对自我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的认知和培养。因此,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以促进学生在职业指导教学中的深刻理解,学会进行自我职业规划,无形中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大多数学生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不同专业、不同系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同,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小。为促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应开设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职业指导的需要。
高校教育是一种与学科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育。专业是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指导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应突出专业性,强调职业特色和就业需求,注重专业特点的结合,将职业指导与个人职业规划和职业前景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例如,对于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医学专业,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生动的临床实例进行讲解,也可以邀请临床医生为专业要求做一些专题讲座,大大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接受效果更好。
许多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涵盖毕业生,职业指导课程已成为应急就业指导课程。事实上,职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门长期、系统的课程,应该注重层次,具体可以根据年级特点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如新生由于社会经验少、生活经验简单、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模糊,课程层次应注重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理论、职业认知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尽快建立专业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提高的实际能力。大二、大三学生业余时间充裕,但缺乏训练,常感到无所事事。因此,这一层次的课程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注重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焦虑。因此,这一级别的课程侧重于就业选择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就业实力、就业心理调整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