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1.职业教育应积极开展新兴产业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是《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区也将产生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现有的产业结构,主动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判断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采取预防措施,做好自身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规划,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推进职业教育水平上升,改革评价认证体系。首先,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当改造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造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既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又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有效区分。同时,对于目前经营良好的职业院校,也可以转变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考的末端,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够高。职业教育应在高考中单独列出,有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最后,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职业教育评价中,不能简单运用师生比、学术研究等指标,而应将更多适应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纳入整个评价体系,如学生毕业就业质量、用人企业评价等,促进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3.建立区域性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互助体系。(1)建立人力资源需求的跨区域联动机制。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就业面广,人才就业机会多,但部分新兴产业就业意愿相对较弱,需要跳出现有省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人才需求省和人才供应省有效合理对接,使东部地区可以利用中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安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江苏、浙江、上海作为新兴产业发达地区,有许多产业,特别是服务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安徽人力资源有效到江苏、浙江、上海新兴产业,江苏、浙江、上海地方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2)加强专业建设与企业动态信息联动的专业群监控机制。一是职业教育专业群体的定位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群体的发展,同时也要围绕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需求,以核心专业为中心,拓宽新专业,逐步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体,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相关技能。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集团化的趋势,完善的专业群体建设可以集约有效的办学资源,促进新兴产业与教学的衔接。二是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适应人才需求变化的监测机制。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整个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有效提高办学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进入良好的动态发展状态。三是根据监控结果,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自我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与产业调整保持动态适应,实现专业群体的动态管理。
4.鼓励新兴产业及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国家已将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办学计划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在具体实施中,行业企业仍缺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热情。为了真正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政府要建立战略性职业院校与企业协调发展的协调制度,促进校企对相关技术人才培养路线、方法和内容的互动磋商。第三,政府要制定政策指导,支持高职院校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的建立和运作,为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的投融资活动开辟政策渠道。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正陷入高负债经营困境,地方财政缺乏投资新兴产业相关职业教育的必要资金。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有助于职业院校利用市场机制将闲置社会资金引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建设。政府应加强新兴产业人才教育基金快速审批制度建设,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者等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人才教育领域。第四,政府应消除“学校歧视”,如当前税收制度对民营职业院校和国有职业院校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国有职业院校培训和培训班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民营职业院校收入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显然对我国大量民营职业院校不公平。
5.评估人才市场,与新兴产业紧密相连。在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还要符合新兴产业对人才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只有加强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跟踪评价,才能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满足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等环境因素,将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市场划分为若干具有足够容量的细分市场,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确定目标细分市场,从而获得新兴产业教育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满足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对新知识的渴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相关课程,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兴产业,寻求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