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条件不平衡
有些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父母思想好,文化素养高,教育能力强,重视孩子的教育,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自觉承担和胜任孩子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庭没有良好的教育孩子的条件,比如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离婚。父母思想品德差,文化素养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管理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等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帕德森(Patterson,1981年,1982年)观察了高侵犯性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然后与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他发现,高侵犯性儿童在条件异常的家庭中长大,家庭成员经常相互冲突。他称之为“高压统治家庭”。这是一片产生侵权行为的土壤。沈建青等人也发现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防范和干预攻击行为。
(2)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性,经常情绪化。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父母有空,快乐,孩子有坏事,也纵容他;忙,不快乐,孩子有好事,也骂一段时间,打几拳。这是大多数父母的共同问题。”蔡元培先生指出的两种现象是父母情感工作的典型表现。
第一种现象实际上是指溺爱。有很多家长,明明看到了孩子的问题,也认为应该管理,但往往不愿意管理,怕孩子受委屈,所以,迁就和容忍,放任自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犯错,不管教,反而怪保姆;孩子欺负别人,不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指责别人;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就放纵..爱而不教,不能算是真爱,这样会让孩子不分是非,善恶,逐渐走上邪路,影响孩子的生活。
第二种现象实际上是指情感工作的另一个极端,即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期待孩子成龙,期待女人成为凤凰”,这是父母的共同期望。当看到孩子表现不佳,屡犯错误,实际表现与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甚至与父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时,“恨铁不成钢”就成了父母的共同思想情绪。从批评教育到棍棒。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他的生活可能会陷入童年残酷行为的阴影。
(3)家庭教育的封闭性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生活范围内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多少年的传统是“每只羊和每个家庭螺栓”,这是非常封闭的。如果你只是关上门进行教育,那么孩子将来就必须与社会脱节,因为人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孩子是由家庭负责的,或者父母负责。然而,家庭集体教育不能凭空造就孩子。仅仅依靠有限的家庭影响或有限的父亲训斥,就不能成为创造未来人的信息。”因此,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庭生活的封闭体现在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甚至思想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今天,新的社会生活要求我们的年轻一代有许多新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道德,如竞争、参与、自主、创新、民主等。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多年来的一些常规内容,比如听话、守本分、知足、少管闲事等等。这些教育内容大多与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