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轻“育”现代教育
(1)“教”与“育”的倒置
在过去,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实际上倾向于“教育”,培养人的良好本质,或触发人固有或潜在的素质,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实际上倾向于“教育”,而不是“教育”。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人格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教育的内涵,知识的传递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肤浅的层次,现在大多数人把知识传递作为教育的主要内涵,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误解。在教育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格培养和能力培养,知识传递非常次要,我们只是在人格培养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知识传递,这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本质。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在广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教育仍以“考试”为主,更注重统一课堂、统一评价标准,如工厂生产标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按照标准、规格生产,考试教育突出三个方面:教材、实践、分数、理想、未来、现在。
(2)生命被囚禁在书中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启发下,我国基础教育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将知识局限于书本和教材。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很常见。根据高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教材是唯一的参考书。教师按教材授课,学生按教材授课。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渗透到生活中。停留在课堂上的素质教育并不全面,也不能教育人格全面完整的学生。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世界。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教育。教育最初与生活是一致的。教育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弊端是书太重,与生活无关。我们拿着书忘记了生活。“如果教学活动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经验,那么他们获得书本知识可能只是一堆没有活力的死亡知识,很容易导致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的“教”教学生更有可能是“有知识但没有智慧,有智慧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思想,有思想而没有生活”的人。陶行知曾提出“教学结合”的思想,这不仅是教育的思想,也是生活的思想。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做”或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应该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教育、学校和书籍应该有力量引导人们“做”。
(3)生命被驱逐前进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和现在。教育必须关注当前学生的生活。人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为了自己的现在,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在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比这个阶段的生活更有价值,也不能为了未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生活。为了孩子未来的“完美生活”,我们学校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孩子现在的生活。因此,除了“海上战术”和“填鸭式灌输”,增加学生知识的其他方式很难被接受。即使学生很受欢迎,即使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学校和家长也很难认可。其结果是不自觉地为孩子们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孩子们的生命力在这里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青春和活力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