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被时代赋予新使命的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满足教育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要求,实现其人生价值;二是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社会进步。既然教育是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实施就应该考虑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我们不仅要遵循社会的要求,还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遵循学生本性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满足学生和社会双重要求的同时,回归学生对学习的主体认识和自觉认识,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内容,一种精神追求。
“教育”的本质
中国和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解释。汉语“教育”一词始于“孟子尽心尽力”君子有“三乐”的第三个“乐”:“得天下英才,教育三乐”《说文解字》也解释了教育的内涵,“教,上所施,下所效”;“教育,养育孩子,做好事”。中国的一些大教育家对“教育”的内涵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善。”蔡元培:“教育是帮助受过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个性,履行自己在人类文化中的责任,而不是把受过教育的人变成特殊的工具。”陶行知: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教育”,培养具有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因此,教育就是让个人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好,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和灌输,这只是教育最简单的形式。
在西方,“教育”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本义上是“引出”或“引出”,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引发一些潜在于身心的东西。从词源来看,西方“教育”一词包含一种内在意义。一些大教育家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教育是促进个人原始自由发展。康德:教育是个人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建设、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意志和教育者和教育者平等、自由、谨慎、严肃的共同探索机制,不是“指令”,不是“替代”,不是让茧中的小蝴蝶迎合或服从。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丰富生命,帮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识的积累。西方社会对“教育”一词的理解似乎更注重它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能力、爱和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