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和集体、国家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情感和信念,以及遵循规范、承担责任和理性义务的自觉态度。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意义,识别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常见误解,有效利用家庭教育促进儿童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常见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解,严重制约了孩子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1)缺乏父母自身的责任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缺乏自己的责任感会影响孩子责任感的形成。父母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态度。一个对孩子和家庭不负责任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孩子逃避责任的氛围。一些童年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父母自身的责任感。如果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很难习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行为。
(二)不当归因方式
事情的发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很难帮助儿童责任的发展。许多父母可以意识到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但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一些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扼杀了孩子的责任感。例如,当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时,父母告诉孩子是地板上的错,并错误地教孩子通过踩地板来逃避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将责任归纳为客观因素,甚至是不合理的客观因素,忽视孩子的主观原因在事件中的作用,这种归因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甚至帮助孩子形成逃避责任的心理习惯。
(3)父母安排孩子的所有事务而不是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独生子女,孩子们已经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许多父母误以为照顾孩子的方法是照顾孩子的所有行为,而不是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例如,当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打架和其他冲突时,一些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而是用成人的权威来取代孩子来解决冲突。这种看似照顾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损害了孩子责任感的发展。一旦发生需要独立承担后果的事件,孩子们习惯性地认为父母会为自己做善后事。从长远来看,孩子们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培养,也不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