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1.1以学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由学校实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强调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类课程产生于20门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刚刚兴起。许多国家将中等职业学校升级为高等职业学校,一些国家直接设立了新的高等职业学校。例如,德国的高等学校、英国的技术大学、日本的高等学校和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其中,日本的高等学校一般有五年的学制,前三年学习高中课程,后两年学习高等专业教育课程。法国大学技术学院在第一学年首先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开始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理论和实践。
1.2以企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企业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在职人员,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改进。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技术、经验、无声知识等实践知识,所学知识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日本的各种“工程学院”、大学提供这样的课程。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许多企业也采用了这种以企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3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最早出现在199年在20世纪末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大力推广,生产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逐渐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80年代在这个时代,美国和英国也采用了生产和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概念。大量事实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合理和有效的。一方面,企业积极参与课程的编制,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应用,符合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就业。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课程也是一门产学合作课程。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形式:工读轮换制,即将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季分成两半,学生一半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半用于企业实践知识的学习;半工半读制,即学生每天有一部分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实践知识;实习制,即每学年至少在生产现场学习一次实践课程。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工读交替制”,实现产学结合。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多科技学院,通常采用“三明治”的课程模式。也就是说,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第一年,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实践课程,然后在剩下的两三年里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在最后一学年到企业学习实践课程;或者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学习理论课程,在中学年学习实践课程。
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2.1实践课程越来越强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越来越强化,这也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制”和美国“合作教育”得到推广和延续的原因。从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安排来看,实践课程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课程应服务于实践课程,体现“必要、充分”的原则。
2.2以能力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受到重视
以能力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地域上看,这种职业教育课程最初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很受欢迎,后来扩展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适用范围来看,它首先被普通职业教育采用,然后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采用这种课程模式。能力标准课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让教育者掌握特定职业所需的所有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态度、认知和技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探索一门以能力为基础的新课程。他们将数量、性质、时间安排大致相同、能力水平相近的专业分为大型集群,并根据大型集群编制课程,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