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化的相似性
儿童戏剧是一种适合儿童接受和欣赏乐趣的戏剧。一些儿童戏剧是从儿童的角度观察生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包含丰富的儿童文化,一些儿童戏剧本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因为它们只是适应儿童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儿童广泛接受。这些儿童戏剧都包含了以下儿童文化特征:
1.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文化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戏剧的情节设计和舞台表演正好满足了这种文化的需要。例如,在中国儿童艺术的《马兰花》中,勤劳善良的小兰可以死而复活;在北京儿童艺术的《红领巾》中,顽皮的少先队员通过穿越时空感受革命精神。作为儿童戏剧的对象,儿童也是儿童戏剧的参与者。例如,在台湾九哥儿童剧团的《东郭、猎人、狼》中与观众的互动设计:狼被抓怎么办?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创造性地思考情节的发展和矛盾的解决。
2.游戏精神
儿童文化的本质是游戏精神,这与儿童戏剧有关。戏剧本身包含了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模仿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儿童通过模仿探索周围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儿童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为儿童在真实角色中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发展。例如,包蕾的《熊邀请》的材料来自于儿童“回家”的游戏。通过熊邀请小猫、狗、鸡回家,但没有邀请懒狐狸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游戏中几种动物的食物,也理解懒惰的真相。孩子们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游戏来体验生活。
3.演员之间的亲密交流
儿童文化是在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文化的成员有一种亲密感。在儿童戏剧的参与中,儿童需要与同龄人进行大量类似的身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3、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金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儿童戏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儿童戏剧教育”定义为:在激发儿童戏剧创作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愿意,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己、思考和理解周围世界,教师和儿童共同构建的指向人文精神的审美教育。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将戏剧应用于儿童教育,然后发展成为英国“剧场教育”等各种流派(Theatre in Education),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等。儿童戏剧学校的研究方向分为“本质论”和“工具论”。前者以戏剧为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能力;后者以戏剧为教学媒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例如,在英国的“剧院教育”中,观众参与剧院,增强了儿童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满足了儿童对戏剧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渴望,而且强调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中国儿童戏剧教育进入校园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开始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内陆地区发展缓慢。香港表演艺术学院张秉权教授总结了香港学校的四种戏剧教育模式:以戏剧为课外活动的学校戏剧工作人员;以戏剧为独立主题的戏剧教育部门;以戏剧为教学方法的教育戏剧;以戏剧为学习经验的教育剧院。2001年,在台湾九年制课程教育改革中,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了“表演艺术”课程,确立了戏剧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也将戏剧纳入艺术课程,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各阶段儿童的戏剧表演能力。在上海,中小学戏剧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课程戏剧教学”模式的戏剧普及教育和以“课外学生社区”为主流的戏剧精英教育。湖南部分中小学通过社区活动开展戏剧教育,但尚未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