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艺术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仍然注重现实主义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艺术教学模式也必须能够多样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绘画教学主要是表现主义风格。因此,对表现绘画技术的研究对中国艺术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1、东方表现主义和西方表现主义的内涵
中国传统表现主义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倡导“忘我”、强调“精神”和“魅力”的自由表达,这种“物我合一”的概念创造了“模糊”的形式和内涵,是“不准确的”,即不能以准确的形式表达个人感受,只能从主观感受中捕捉,以庄禅思想为理论支撑点。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注重自我表达,强调艺术的主观变形,绘画创作不太强调如实复制,也不强调基于自然的理想形式,而是通过夸张变形甚至奇怪的技术表达画家的内在精神和心理状态,认为主观是唯一的现实,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根据这个定义,表现主义属于纯个性化艺术,以沃林格倡导艺术家“内在需求”和“内在冲动”为理论支撑点。
二、表现性绘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1)表现性绘画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绘画理论中提到的“繁荣”,即通过某种手段酝酿绘画的兴趣。繁荣培养的是一种安静的努力,或者达到一种“安静”的状态。在教学中,借助客观形象,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神,还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展现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观察与对应关系,强调主观感受,逐步摆脱现实主义手法的束缚,不受限制地扩大观察视点,甚至进行超现实的表现。这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自由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表现性绘画是画家将个人特征投射成具体作品的一种。艺术品不仅具有相当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具有任运自然、无为而生的本质。
(2)表现性绘画教学模式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运用表现性绘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美学要求摒弃各种自私,创造虚空清晰的审美心情,感受物体背后的精神本质,在自由表现中不断发现自己,专注于“以形写神”,不受技能和知识的限制,这为绘画的创作和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深入生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改善和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