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还提出,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中国学者对城乡基础教育的研究,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如楚启宏[1]分析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体系的形成及其思想根源,吕雪[2]研究了我国城乡教育政策的演变,提出了通过弱化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但这些研究往往以政策为出发点,在现状分析、制约因素和实际结合上略显不足。分析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改变城乡基础教育现状,是实现河南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促进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3]。河南省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城乡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质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
1.城乡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均衡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资金有限,教学设施严重不足。2007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桌椅更新配置的通知》(豫教财)〔2007〕31)精神,河南省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桌椅更新配置项目,基本解决中小学桌椅破损、缺失,根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桌椅现象,初步改善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基本条件,但与城市中小学教学设施相比,农村中小学校园、教学仪器设施、书籍和多媒体电子教育设备,仍相对落后和不足。
2.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异较大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教师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城乡教师差距逐渐缩小,但综合考虑设置水平、福利待遇、能力素质、专业发展等因素,教师往往更喜欢城市学校,导致农村教师缺乏、城乡教师差距。此外,受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投资制度、教育人事制度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差、待遇低、培训机会少,也导致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
3.城乡教育经费投资相差较大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教育经费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城乡教育投资分配仍存在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分配中具有优势,而农村学校在布局、数量、师资、管理水平、支持等方面存在劣势。特别是一些县(市、区)实行教育办公资金配置与学生人数挂钩的政策,使得一些小型学校的教育资金很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残疾儿童享受基础教育的机会较少,特殊教育仍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弱点。
4.城市巨型学校使教育资源过于集中
由于资金充足、师资优秀、生活交通便利,城镇中小学呈现爆发式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规定,超过2名学生在校 000人的中小学是一所巨型学校。从郑州市教育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3年底,郑州市小学206所,学生29.08万;初中85所,学生1381万;高(完)60所,学生7.8万,其中一半以上甚至远远超过巨型学校规定的学生人数。巨型学校的出现使教育资源过于集中,虽然在教师、教学质量、入学比例等方面具有优势,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但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它存在的问题:首先,城市土地,许多巨型学校建设用地面积相对固定,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密集建设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学生人均活动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质量教育的活动范围和质量;其次,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巨型学校发展指标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学校成本增加,资源过度浪费,优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三,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如学区房价急剧上涨、周边交通拥堵灾难、安全风险频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