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体。通过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突出其个性与内在的共性,更好地开展各阶段的教学和管理。
目前,关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数量较少。其次,现有的文章往往集中在某些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缺乏对两者差异的全面把握。这导致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抽象而片面,不利于教师、大学辅导员和学生在各个阶段安排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本文首先界定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概念,然后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促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发展。
1、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概念的定义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与小学教育和各中学的中等教育相比。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阶段,更注重科技领域的专业教育。
关于本科教育,梅贻琦在《大学解决方案》一文中指出:“我暗自认为,虽然大学期间应该考虑,但重点应该是通而不是专业。”[1]但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指苏联的高等教育方式,将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课外教育。时任中国教育部总顾问的苏联专家阿尔辛杰夫说:“我们不应该从大学里培养大而不恰当的博学人才,而应该培养具体的专业人才:工程师、医生、教师、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统计学家、采矿专家、科室工作人员等。”。[2]这种通识教育与课外教育的争议一直是本科定位的主要争议。此外,还有一种“结合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主张和重点。例如,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本科教育是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课外教育。应该说,在本科低学段开展通识教育,在高学段开展课外教育,实行“二二段”培养模式。[3]但无论如何,本科教育的本质应该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成为完美合格的社会竞争对手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中华民国诞生以来,经历了四个初始阶段、标准化发展、恢复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 [4]如今,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范了研究生培训质量,“完善以科研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考核、管理体系。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 [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科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和高级课外教育纠纷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通识教育不再适合,特别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进一步分为学术研究专业和技术应用专业,旨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某一方面。可以说,这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相似性比较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接下来,我们将选择其要点进行简要讨论。
首先,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这很容易理解。在小学教学和初中教育阶段,这更多的是一种标准化的塑造性教育,试图让一张白纸的孩子初步建立起大自然、社会和人性的初步轮廓。在这样的轮廓构建过程中,我们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怀疑和曲解,而是要尽可能准确、稳定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基本理解框架。从而避免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对儿童内心理解的巨大扭曲,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我们公众认可的世界,并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然而,在本科和研究生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人格基本完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的自主思维和辨别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继续强制规范他们的发展轨迹,而是要适应人生新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让他们充分自我探索,怀疑旧知识结构,询问现象知识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成熟合格的公民,真正完善,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努力创造一个世界。
其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更深层次的公民骨干精英服务的,需要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理解。小学教育是一种具有启蒙特征的基础教育,使学生能够阅读和识字,具有一定的基本文化修养;中等教育是一种过渡性的教育模式,在承接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中等普通教育继续发挥基础启蒙的特点,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而中等专业教育则结合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化特点,为社会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是专业分化的进一步途径。虽然没有彻底摆脱基础教育的痕迹,延续了一些通识课程的学习,但主要目的是培养某些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在系里是显而易见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完善,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能力素质都可以说是一个完整合格的公民。小学教学和中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一般认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够成熟和完善。其次,他们简单或有偏见。他们有一些遗憾的感觉,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