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差、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因素,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口接近75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然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跟不上社会需求,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未能及时更新。它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实践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好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等,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高校必须树立战略思维,紧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就业竞争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实践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科学家理查德1798年洛尔?埃奇沃斯发布了《实践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文章提倡基于非书本的学习方法,包括测试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活性、观察、实验、技术发明和解决困难[1]。运行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将有效克服传统专业知识课堂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单一弊端,在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建设“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通知》(教学函[2012]7号),强调了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而且涉及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还涉及高校教育资源的总体布局。这是一个全面和系统的项目。
1、合作经济实践教育的动机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城镇特别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注册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128.9万家,同比增长31.2%;实际入社农户9227万人,约占农民总量的35.5%,同比增长24.5%。各级示范社12万多家,联合社6800多家。从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大,但发展非常不平衡,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和不合规问题。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很少有人清楚地了解合作社如何规范经营的真实情况,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合作经济人才。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愿意为农业服务、了解市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量称职的合作社管理人才,对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培养各级、类别、知识结构的人才,点燃当地合作经济之火,长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教育还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合作经济教育基于合作社理念和教育推广两个基本点,需要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引导合作社骨干团队。合适的方式和有利于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环境,可以加快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传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够记忆和复制所学知识。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而合作经济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建立了初步接触科研、探究性学习、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提高实践技能、加强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任务,密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团队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实践基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教育平台,形成了“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积极适应和大力发展人才就业市场,打造优秀的地方应用和创新人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