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精神是促进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志愿者思想和价值观的凝聚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现代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是中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严重缺乏。虽然许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志愿者服务组织,但志愿者组织结构和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普遍、深入、长期的志愿者服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首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志愿者精神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教学模式,使志愿者精神教育正常,改善我国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理解志愿精神
志愿者精神教育应以大学生对志愿者精神核心的理解为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志愿者精神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志愿者应该是善良的人。志愿者服务是个人道德的体现,对志愿者精神的片面理解是片面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扶危救困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然而,志愿者精神起源于欧美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没有长期的积累,人们对志愿者精神的认识一般来自看到的志愿者活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志愿者精神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包括“奉献、友谊、互助、进步” [2]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志愿者精神在中国大学没有得到充分推广,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参与方式,导致他们对志愿者精神的认知偏差。
(2)志愿者服务缺乏主动性
在西方国家,大学生普遍可以参与志愿者服务,这是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在中国,大学志愿者活动缺乏稳定性。虽然许多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但他们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特别是在大三开设专业课程后。为了获得足够的学分,大学生很难挤出时间参与志愿者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通常会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对应。对于影响不大的公共服务工作,如看望福利院,需要长期默默无闻的服务,很少有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坚持。
(三)志愿者组织行政化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重视,在志愿者组织建设和志愿者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有益政策。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党组织的支持下,志愿者组织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志愿者活动一般势头强劲,反应敏感。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显然与志愿者精神不一致,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独立发展。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受到组织力量的限制,如果得到党组织或共青团组织的支持,那么志愿者活动的执行力将更强,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其内部需求无法满足,没有真正形成服务意识,主动性差。
(四)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
志愿服务不仅要靠学生的主动性,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虽然大学和社会普遍认识到志愿精神的重要性,提倡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但大部分都是精神激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大学生的课程时间不固定,参加志愿者活动时容易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在每个人的传统观念中,大学生都应该注重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因此,教师和周围的人不会支持假期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学业成绩优先的大学里,很多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会耽误学习,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志愿者的经历用处不大。社会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