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将现代农业经济理念与当前农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真正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
1984年,G•道格拉斯提出,可持续农业是环境重要性、食品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结合,强调人类自身发展与农业生态生产能力的协调,必须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农业应成为可再生农业,是环境良性循环的一系列农业经营过程[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容易导致资源承载力大于产出收益率。如果不及时改变思路,协调资源环境与利用发展的关系,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短缺和人类生活环境恶化的危机。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主要农副产品的市场结构,运用先进理念建立新的产业链,减少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在农业生产中追求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一直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一直以追求高生产率为中心。然而,随着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后农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开始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单一,经济活动缺乏活力,资源利用无序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动力缺乏后续支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弊端和缺陷。
2.1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
受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由于文化水平的影响,现有从事土地种植业的农民没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因素导致目前农产品总产量达不到需求指标,产品结构无法及时调整;此外,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导致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科技研发人力投入相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2.2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传统粮食生产在农民个体种植和生产中仍占很大比重。其他附加经济作物的生产在经营深度和生产规模上都不足,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从农村企业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乡镇企业建立速度太快,但规模和组织程度不高,影响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竞争力,低水平竞争难以保证乡镇企业的后续发展,也降低了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这些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2.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效益的缓慢改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们无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冷漠加深了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各种工矿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无计划开采,导致耕地数量和山地绿化面积的减少。为了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无限使用导致了水污染和土壤质量的严重下降。
3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3.1合理利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任何目的的农业生产目标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都应优先保护水土资源。各类工矿企业应以保护人类生存资源为原则,注重改进现有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水土浪费;农业种植应尽量减少化肥使用,严格控制膜覆盖面积,及时调整土壤和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部署;注意合理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加强对农村森林保护制度的监督;严格控制高污染乡镇企业建设,加大农副产品精加工技术和资金投入,积极鼓励建立资源可回收加工企业链。
3.2增加技术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增加技术投资不能盲目,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有效的技术投资计划,即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规模,在原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新农业技术和人才投资。选择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技术,使用不会导致土壤流失、沙漠化或盐碱化的农业技术和生态良性农业技术;选择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市场运营效率、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2]。
3.3完善机制,完善制度
首先,从宏观上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根据环境、资源、生产和市场的各个环节,确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方向。该措施应体现在制定各种农业政策的制度层面,使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际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在真实检测、管理监督、信息交流、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肯定。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农村从业者和农业经济投资者遵守合理发展、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法律法规。
3.4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体系
要进一步加快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优势产业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研发,努力在关键技术和环节取得突破;推广主导品种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标准化水平;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设施条件,加强试验示范点和村级服务站建设。加强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完善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和多元化推广机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