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路径
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农业经济供给侧改革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一带一路”发展中,要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弥补农业发展不足,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生根本性变化。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更高效的供给体系
继续调整种植结构。面对玉米库存过大的问题,要坚持去库存调整战略,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国内现代饲料产业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稳定生猪、肉牛、肉羊生产,促进优质饲料国产化,促进饲料供应现代化、优质化[3]。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奶粉产业,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际市场提供合格的奶制品。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确保我国渔业供应稳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活动。在传统出口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进粗粮、果蔬等特色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将绿色制造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形成日益完善高效的农业供给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大力支持地方优势企业以各种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大会,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搭建“走出去”平台,构建更广阔的营销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竞争,让中国农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享有盛誉。
(二)建设绿色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不仅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根本宗旨,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由之路。坚持农业标准化战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若干原产地保护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加快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可信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基础,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不合理井灌,加快节水抗旱作物培育。进一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成本效益,果蔬和品牌茶作为有机肥试点的重点领域,结合欧盟农产品标准和国际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同时,要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还田补贴制度,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实施严格的耕地轮作和休耕制度,完善耕地轮作和休耕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我国农业轮作和休耕试点数据库,为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增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根据农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有序实施,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以粮食品种培育、畜牧业良种培育、深海养殖、智能农业、重金属污染为主要方向,加强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发展源动力[4]。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与欧盟在农产品科技研发和知识产品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深化与东南亚水稻种植技术的交流,为区域粮食生产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改革,加强新农业经营实体培育,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中国农产品营销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加强农产品贸易,通过国际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
(四)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尽快设立担保机构,制定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新模式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支持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实施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偿政策。支持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特别是大力支持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培养若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创新领导者,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国际人才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扶贫,使农民真正成为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受益者。总之,“一带一路”发展和中国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国协调外部和内部发展的重要战略。首先,要明确两者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从改革发展大局出发,从深化改革开放大局出发,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和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