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作用
由于采用现代大型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合作社必须拥有大规模、连片化的土地,更容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创新。例如,呼兰大农业机械合作社早在2011年就建立了几个生产示范区:一是建设蔬菜生产示范区,主要引进新蔬菜品种和新技术进行有机生产示范;二是水果生产示范区,引进美国樱桃、四季草莓、蓝莓、油桃、礼品瓜、葡萄干等;三是花卉生产示范区,引进郁金香、安祖花、矮牵牛等盆栽花卉和鲜切花卉,年产花卉1万盆(植物);四是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建立菌种生产繁育车间。生产示范区的建立使农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农业科技的成果,享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此外,农业机械合作社科学管理与现代农业机械技术相结合,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提高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农业推广人才难以引进
无论是农业机械合作社内部农业技术的采用和实践,还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热情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和技术人员。然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愿意在条件艰苦的小城乡发展,更不用说去偏远的农业机械合作社了。基层农业推广专员的缺乏,使得很难真正引导农业机械合作社使用新技术、新机械进行生产,其理论和实践知识也相对陈旧,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省内分发的现代农业机械工具。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虽然有一些生产专家和技术人员,但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没有主动更新知识的意识,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慢;普通会员很难接触到新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应用,由于学历低,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形成辐射效果。
(二)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机械合作社本身就面临着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自然灾害年份合作社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农民的土地保障租金,更不用说建立示范区、引进新机械、新种植技术、研发良种、聘请专家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的多余资金了。支持其推广服务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金由公益性政府拨付。一些地区很难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用于推广技术的资金也很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宣传推广和后期服务效果必然不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高校未能与农业机械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农业机械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三者目前处于各自的政治状态,关系并不密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往往只完成全省发布的新技术推广任务。即使在教给农业机械合作社一些新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后完成任务,也没有跟踪服务或不定期检查农业机械合作社向普通农民推广新技术的效果。在合作社的问卷反馈过程中,还发现如何维修新机械,大机械是否能启动高燃油成本补贴政策,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甚至是省农业委员会工作的盲点。虽然农业院校有一些创新的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往往不高,仅限于完成科研项目和获得科研成果。未实现有效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影响不大。农业机械合作社与农业大学的联系几乎是简单地聘请大学专家来教授农业知识,但事实上,由于培训没有针对性,太多的专业术语不接近实际生产,农民的反应效果很小。
(四)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内容不全面,一般集中在良种、农业机械、栽培技术推广上,多为合作社成员;农药、病虫害防治、良种繁殖、农田水利等技术多由合作社集中控制,未达到有效的推广和辐射效果。推广形式大多局限于定期培训、OEM操作和自我示范。由于农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不让他们感受到增产带来的收入好处,很难打动他们改变原有的种植行为。因此,农业机械合作社现有的推广形式不易被农民接受。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对策建议
(1)建立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便于各司其职,可分为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村推广部门,同时聘请技术工种的临时就业。引进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指标体系,对基层推广人员工作进行评分,在基本工资中获得额外的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要建立符合区域农业发展的农业推广专业,开展最新的农业信息、技术和能力实践培训。对于农业机械合作社,要端正态度为农民服务,定期派出不同专业的会员进行培训教育,到示范社参观学习,提高引进优质农业人才的待遇。
(2)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经费
为了开展良好的技术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仅需要人员工资,还需要办公资金、技术和推广服务资金。黑龙江农产品基本保持产出状态,增值部分大部分在省外,公益资金分配不应全部由省承担,应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在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发展中,政府还应扩大资金来源,优惠贷款条件和利息,扩大规模,建立示范区,推广农业新技术。
(3)创新推广形式
农业机械合作社应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同时通过讲座、示范区成果展示、计算收入等形式,改变农民被动接受新技术的概念。根据农民需要推广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反馈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推出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