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传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战略任务的部署需要依靠地方工作的实施支持,从国家层面逐步推进气候变化的应对。农业是对气候变化事实敏感的领域,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工具。开展典型省市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服务地方农业生产和民生保障,是实施“国家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体现。

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表现为利弊大于利。一方面,气候变暖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热条件,缩短了作物的生育期,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沿淮稻的种植面积,降低了作物冻害的概率。不利的一面是,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灾害、旱灾、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导致作物产量波动增加,农业生产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暖湿天气也导致安徽省病虫害加重,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气候变暖容易改变水质,导致巢湖等湖藻爆发频率和规模增加,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渔业生产。相关学者对安徽省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20年,全省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安徽北部显明显。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在高排放情况下,全省降水逐渐减少。此外,农业生产不仅是气候变化“受害者”亦是“肇事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据测算,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集中在能源、建材、农业、钢铁等领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0%2。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挑战

安徽省作为中国十三个粮食主要产区之一,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一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难度加大,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整体不足。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边界问题仍不明确,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概念交叉错位的问题。现有技术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性缺乏科学评价。三是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框架下,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的技术措施不够集中,区域共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四是气候变化多领域交叉研究较少,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土地资源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技术研究较少。五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是工业节能减碳领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投资相对不足,农业生产减碳潜力仍有待发挥。

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3.1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定位

首先,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仍需加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地位。粮食安全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农业适应性和减缓技术的前提是确保农业粮食生产的稳定。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由于我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地理空间的高度耦合,生态脆弱区的农民更容易因气候变化而贫困。要制定政策,实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公平性4。三是依托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布局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适应性和减缓性的关键技术。四是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向广大农民群体传授抗逆性强的优秀动植物品种、节能农业机械设备、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等知识培训5。

3.2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加强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突破若干关键共性技术。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在抗逆品种选育、粮食丰产技术、农业灌溉节水、农业污染防治等领域实施农业适应性提升示范工程。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在农林废弃物利用、增加农林碳汇、新型环保肥施用等领域实施低碳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到2020年,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逐渐减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定量指标包括: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肥料、农药等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节粮畜牧业比例提高到30%。

3.3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3.3.1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特色农产品选育,继续加强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高产低耗抗灾耕作技术。继续加强安徽省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产量潜力大、质量好、综合抗性突出、适应性广,稳定粮食生产,扩大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支持高抗性小麦、水稻、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番茄、辣椒、茶树、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和畜禽农产品选育技术的发展。

3.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水资源分布利用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区域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在江淮丘陵地区推广水稻节灌溉技术,在渠道灌溉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技术,在淮北平原地区推广沟渠蓄水资源调控技术,在城市周边郊区推广温室蔬菜微灌、输配水自动测控技术,在皖西、皖南山区推广自压喷灌技术,在缺水地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微喷灌技术。

3.3.3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循环生产模式,重点推广土壤测量配方施肥技术、新型失肥控制、缓释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大宗作物和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使用。

3.3.4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测研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农业减灾综合技术,结合暴雨、洪水、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监测预警技术,开展农业灾后应急处置、综合减灾等技术研究。研究农业减灾综合技术,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农业定量气候影响评价模型。

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

通过充分收集和总结现有文献,重点关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势水平,结合研发基础、技术应用产业基础、技术应用经济成本、技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评价指标,构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的关键技术框架。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