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可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农业发展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如何巩固农业发展任务,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应,成为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未来农业更需要依靠科技的指导和支持。
11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公共财政、企业、各类金融风险机构等社会资金,但金额相对较小。公共财政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本政策措施,几乎已被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期使用,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总投资资金不足
虽然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受国家财政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财政农业科技投资总额仍然非常有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2014),“十二五”在此期间,中国公共财政每年只投资农业科技GDP0.6%远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1.0%水平差距较大[3]。
1.2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功能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差异上。
(1)从投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大部分用于种植业研究,约占5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排名第二,约占20%,畜牧业占10%。国家对畜牧业的投资强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地位不符;此外,在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投资中,农业科技投资领域变化不大,长期以来仍保持着分配模式,忽视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从传统粮食作物转向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不一致。
(2)从投资的功能结构来看,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多用于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基础研究经费在科研总经费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010年以来,基础研究投入仅占6%左右,应用研究约占20%~30%,农业科研成果实验推广约占60%~70%[4]。由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后劲不足,难以取得原创科研成果。此外,由于缺乏投入,一些高科技尖端领域没有强大的研究实力。
(3)从投资部门结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主体主要分为农业研发机构、农林院校和大中型企业。政府投资是农业研发机构和农林院校的主要科研资金来源。此外,政府投资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资金也占一定比例。康永兴[5]通过对2006年至2012年三大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水平的比较,可以看出,企业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不到3%。
2农业科技投资机制创新
2.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有了足够的财政投资,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投资,我们还需要完善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项目分类管理的组织和实施机制。对基础前沿项目、公益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突出创新导向,注重原创创新;公益项目应注重加强重大需求和应用导向;重大项目应注重国家目标和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二,创新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对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创新验收模式,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用户评价主体地位,明确关注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强调结果的利用率和覆盖率。
2.建立政府稳定支出和灵活退出机制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限,这决定了其投资不可能涵盖所有科技计划的类别。因此,应建立稳定支出和灵活退出的双向机制。国家应制定与国际民生有关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社会福利项目的中长期科技项目,确定具体技术领域的关键支持方向,明确稳定支出机制。对于基础、战略、周期性强的农业技术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也应给予稳定和可持续的补贴。
2.3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新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投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中型企业、金融、保险机构等私营部门也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投资的新主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科技投资的指导作用,综合应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金融融资、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手段,合理引导其他企业投资主体增加农业科技投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