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创新思维的特点
1.创新思维的根源在于实践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创新以实践为沃土,实践为创新提供营养。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它产生于实践。在我国传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逐渐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经过观察和思考,他们会有新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修正,他们会形成创新思维的雏形,即原始创新思维;当人类对自然从认识转变为利用和转变时,他们的需求有了更高的目标,因此在主观主动性的推动下,实践活动更加活跃,对事物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原创思维终于出现。原创思维的出现,使我国传统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创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延续到清末。
2.创新思维的基础是积累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经验形态创新,其最大特点是逐步积累[9]。在继承的前提下,通过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样性的积累,实现了原有技术的创新。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创新知识积累的产物。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积累。同时,在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区分积累的知识,提取可用部分并加工形成“选题”,然后形成满足自身需求的技术手段。此时的“选题”反复思考,论证的观点和想法来自于对自然或问题理解的积累,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创新思维。这个过程就像一样“悟”,“悟”通常是直觉和灵感积累知识的爆发[1,10],但任何缺乏都不会开放。因此,创新思维的产生是创新知识量变到一定程度的质变过程,创新思维是质变的产物,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创新知识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不断吸收不同领域的先进观点和技术并整合的过程。
3.创新思维的持续性在于整合
李约瑟在《中西科学与社会》中指出:“中国科技一直在稳步前进”农业社会所指的科学技术大多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从一万年前原始农业的出现到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中国传统农业的科技创新丰富可持续,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技术,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创新思维演变过程的分析,发现保持活力的根本在于融合。这里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前人的经验。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创新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泛胜之书》是对西汉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一本书“农业百科全书”不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而且发展了“三才”农业思想;《农业政治全书》是明末以前中国农业工作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它是当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大师。除了讨论农业技术的进展外,它还记录了西方的农业成就。大量农学书籍的出现不仅是对先进思想、技术和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更是对创新的启示。二是学科融合。在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哲学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发展迅速[3]。这些学科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也为农业创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对农业创新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气”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它与农业相结合时,它不仅解释了农业活动的内在机制,而且形成了指导农业活动的季节性农业时间;当哲学形成时“三才”观察和应用于农业,形成“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再生产、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整体思想[11],作为元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农业。中国传统兽医与中医同根同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医理论和营养,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如果没有两者的融合,中国兽医就会失去成长和创新的源泉,发展至少会落后几百年;相反,中医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实践不能在人体内进行,但可以在动物体内进行尝试或测试,然后通过类比和理论演绎来指导人体疾病的治疗[1-2]。因此,学科整合是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是创新思维的相互启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