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共有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巩固农村振兴战略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经营规模大,投资多,对金融机构的融资依赖性更高。国家高度重视新农业经营实体的发展,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服务、保险支持、人才培训引进等方面给予新农业经营实体支持,但由于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经营风险高,新农业经营实体融资困难仍突出,阻碍了新农业经营实体的发展。学者们对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许多学者认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林乐芬、法宁、2015)。相对而言,学者们更加关注政府领导下的财政和金融支农(蒋例利等,2018),对金融机构支农普遍提出创新金融产品、放宽抵押品范围的建议(洪明勇、林梦婷、2017),深入研究金融机构支农措施的情况并不多见。本文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研究了新业务实体的融资问题,分析了新业务实体的融资困难和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解决新业务实体的融资问题提供了参考。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困境

(1)资本需求大,融资满意度低。新型农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大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仓储物流、农村观光旅游等行业。投资规模大,资本需求大,仅靠自身资金难以支撑,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但由于种种因素,新型农业经营者的融资满意度很低。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所有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民贷款余额为9.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6.8%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3%.94万亿元,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9%。

(2)融资渠道狭窄。根据《自筹资金》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组织的全国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发展指数调查(2018)数据,“向亲友借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最重要的渠道,其次是“信用社等商业银行”,“贷款公司或村镇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社等资金互助组织”和“其他”由此可见,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融资渠道狭窄,自筹资金仍是其融资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各类贷款金融机构,很少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能够从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

(3)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融资期较长。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采购、土地流转等,投资回收周期长,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然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主要是短期的。根据国家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发展指数调查(2018)数据,贷款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受访龙头企业比例为51家.39%,贷款期限在一年内的受访合作社占70%.05%,均超过半数,说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投资期限与贷款期限不匹配。

三、金融机构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者的融资约束

(1)缺乏新型农业经营者的信用资源禀赋。首先,新型农业经营者的融资缺乏适当的抵押品和担保机构的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厂房主要是温室、动物圈等农业设施,生产设备多为农业机械和工具。这些资产作为抵押品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而农村担保机构的缺失和高准入门槛也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担保服务的能力。虽然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人可以用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并向发包人备案。受让人经承包人同意并向发包人备案,可以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但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完全实施,土地出让中心、评估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因此,新农业经营实体短期内仍面临信用抵押物缺失的问题。其次,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处于发展初期,法律地位、资格标准、登记等相关制度不完善,大多数金融机构未纳入稳定的贷款承担实体。第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缺乏信用档案也制约了其获取正式金融信用的能力。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与金融机构没有信用业务关系,金融机构很难在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调查系统中找到信用档案,因此贷款是不可能的。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较高。农业是一个风险高、收益低的弱产业。农业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与工商业相比,除了面临市场风险外,它还受到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疾病的威胁。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疫情,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农业经营者面临的自然风险是不可抗拒的风险,增加了贷款偿还的不可预测性。此外,新型农业经营者多为农民,熟悉农业生产,但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也加剧了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余额为11625亿元,同比增长19亿元.3%,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涉农不良贷款3663亿元,同比增长53.9%,农村合作银行涉农不良贷款157亿元,同比增长109%.7、村镇银行涉农不良贷款232亿元,同比增长462亿元.8%,侧面印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高风险。

(3)农村市场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信盈利能力低的金融资源配置需要满足农业投资收益率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基本条件。与城市工商信用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具有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信贷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金融交易的信息成本普遍高于城市,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金融机构在为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提供信贷服务时,不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获取贷款申请人的所有信息,还可能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贷款损失;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信贷需要更高的交通成本。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市场分割严重,金融机构需要花费更多的营销、调查和管理成本。此外,农业的薄弱环节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场风险的双重约束,容易给金融机构带来贷款损失,必然影响金融机构的利润。马勇、陈雨露(2009)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和风险分布使金融机构在扩大服务边界时面临越来越大的边际成本,遏制了金融机构服务的发展。


热门期刊